地黄病毒病 / 地黄
病原
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科属分类
病毒界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烟草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该病毒长杆状,长度为300~310nm,直径18nm;螺旋对称结构,以右手螺旋排列2130个蛋白亚基,螺距为2.3nm,粒子中央有一直径4nm的轴芯。该病毒粒子非常稳定,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6;为ssRNA病毒,核酸约占病毒粒子重量的5%;外壳蛋白是由158个氨基酸构建的多肽。该病毒存在于系统感染的寄主植物表皮、薄壁细胞、韧皮部组织、筛管、导管及气孔保卫细胞中,大量病毒粒子分布于细胞质及液泡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内含体,一种是结晶体,为六角形片状、针状、纤维状结构;另一种是无定型的X-体,由许多不规则排列的X小管、核糖体、内质网、液泡和少量病毒粒子组成。该病毒寄主范围特别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及豆科等植物。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地黄病毒病又称花叶病、黄斑病、卷叶病、土锈病,在各产区均有发生,病株率高达90%~100%,造成产量降低60%以上,有效成分降低30%~50%。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种类目前鉴定到的地黄病毒病的病原有6种:地黄花叶病毒(Re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病毒(PVX)、蚕豆萎蔫病毒2号(BBWV2)、康乃馨意大利环斑病毒(CIRV),油菜花叶病毒(YoMV),其中ReMV和CMV是造成地黄病毒病的主要病毒。ReMV是帚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粒子结构为杆状,长300nm,钝化温度为90℃~95℃,稀释限点为10−6~10−5,20℃~22℃条件下的体外存活期在60天以上。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自然界通过蚜虫以非持久的方式传播,也可通过机械摩擦的方式接种,寄主范围极其广泛,是分布最广和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
防治方法
地黄根茎的无性繁殖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途径。病健叶机械摩擦不易传毒,但带病根茎与健康根茎接触可传毒。种子不带毒。蚜虫可通过非持久的方式进行传毒。(1)培育脱毒组培苗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地黄脱毒种苗是防治病毒病的首选方法,国内外已培育成功多种无性繁殖作物的脱毒种苗并在生产上应用,如“茎尖16号”。(2)选育抗病品种 春季发病期,在田间选择无病株插标签标记,有目的的选择抗病、丰产的种株留种。定向培育抗病品种。(3)栽培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传染源;建好良好的排水、排气沟渠;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抗病力。(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1.5%植病灵8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迁飞期,使用黄板诱杀蚜虫,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0%醚菊酯悬浮剂喷雾,灭杀蚜虫,以避免虫媒传毒。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
![地黄 地黄病毒病[19556]©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56.jpeg!simg)
![地黄 地黄病毒病[19557]©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57.jpeg!simg)
![地黄 地黄病毒病[19558]©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58.jpeg!s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