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孢炭疽菌 / 铁皮石斛
病原
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中文俗名
枸杞炭疽菌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广泛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盘散生,初埋生在寄生表皮下,后外露,暗褐色,卵圆形,分生孢子盘上具有长而硬的深褐色刚毛,刚毛常稍弯,1~2分隔,大小193~207μm。
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棍棒形,顶端钝圆或稍尖,不分枝,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顶生分生孢子,大小4.8~14.7μm×2.5~4.9μm,有时长达20μ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油球1~2个,大小8μm~13μm×4.5μm~5μm。聚集成团呈橘红色。
果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少,叶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多。
在琼脂培养基上后期能生刚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和肉质茎。发病初时,在叶面上出现若干淡黄色、黑褐色或淡灰色的小区,内有许多黑色斑点,有时聚生成若干带,当黑色病斑发展时,周围组织变成黄色或灰绿色且下陷。后期病斑中心颜色变浅,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严重时可导致整个叶片或整株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石斛遭受寒害、药害、日灼及氮肥施量过多、基质过酸,或种植太密、通风不良、水分失调等,易造成根系不发达的弱株,并加重炭疽病的发生。病原菌以分生孢子飞散进行空气传染,多从伤口处侵染,主要靠风雨、浇水等传播。四季均可发病,春天主要感染老叶、叶尖,夏天主要感染新苗。栽培管理上偏施氮肥,光照不足易诱发该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条件下发病严重,连续阴雨后突然出现暴晴天气易流行。
防治方法
(1)保持田园清洁,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将病株、病叶及时带离大棚并集中处理。(2)加强棚内空气的流通,并控制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同时基质要间干间湿。栽植前基质充分消毒。(3)发病前可用75%百菌清800倍液加0.2%浓度的洗衣粉喷施预防,初发时可用75%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续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