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锈病 / 紫苏

病原
紫苏鞘锈菌 Coleosporium perill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鞘锈菌科 Coleosporiaceae
鞘锈菌属 Coleospo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夏孢子球形、近球形、卵形或椭圆形,上面有密生的疣,大小18~27μm×13~20μm。冬孢子棍棒状,顶端圆形,壁很厚,基部略为狭细,大小65~100μm×15~24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为害叶片,大多在植株下部叶片背面产生橙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散生或聚生,近圆形,裸露。生长后期在叶背面产生红褐色冬孢子堆。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转主寄生,病菌锈孢子阶段发生于针叶树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于紫苏叶上。病害从6月开始发生,收获前逐渐停止扩展。温暖高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择排水方便的高地种植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减轻损失。(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97%敌锈钠300~400倍液,每隔10天1次,连续喷2~3次,或喷洒20%粉锈宁1500倍液1~2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