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穗枯病 / 车前

病原
壳梭孢属(车前) Fusicoccum sp.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葡萄座腔菌目 Botryosphaeriales
葡萄座腔菌科 Botryosphaeriaceae
壳梭孢属 Fusicocc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斑上产生的黑色小点为子座,子座位于表皮下或突破表皮,球形或扁平,大小157.6~285.7μm×108.4~230.5μm,每个子座中有1至数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各自开口或几个分生孢子器有一共同开口。分生孢子梗短小,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多数梭形,少数弯月形,大小7.6~20.3μm×2.5~4.6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穗部,也为害穗轴、叶片和叶柄。穗部发病自顶端向基部变黑,变黑部位稍缢缩并呈水渍状腐烂,剖开病穗可见髓部呈墨绿色水渍状,病穗易招致苍蝇叮咬。部分穗子从中间成段枯死并发生折断,病部先呈灰绿色,后呈银灰色,水渍状不明显,其上密生黑色小点。穗轴发病多出现大型灰绿色至银灰色梭形病斑,病斑稍凹陷,其上密生黑色小点,可导致整穗枯死。叶片发病最初出现在植株基部老叶上,随后向上部叶片蔓延。叶片病斑圆形,直径1~2cm,中央灰绿色,边缘暗绿色,病健交界不甚清楚。发病严重时,病斑常愈合成片而使病叶呈冻害或药害状,最后整叶呈灰褐色焦枯。穗轴、叶柄发病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大斑,病斑呈暗绿色或灰白色,并发生干缩。所有发病组织表面均易产生大量黑色小点。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夏、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田间菌源的多少是影响穗枯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穗枯病菌喜中温、高湿,发病适宜温度为20℃~28℃,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雨日多,湿度大,天气闷热,有利于穗枯病的发生与流行。氮肥施用多发病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则发病轻。田间积水,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实行稻—稻—车前草轮作,可减少菌源。(2)种子及土壤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杀灭种子上的病菌。作畦时,每亩施40kg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3)病株处理 发病初期发现病株立即挖掉并烧毁,并用石灰给病穴消毒。收获后,植株不宜堆放在田边,应及时集中烧毁。(4)合理施肥 重施基肥,巧施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每亩用2000~2500kg牛栏粪作底肥,移栽前,每亩施30kg高含量复合肥和0.5kg硼砂作基肥,实行配方施肥。(5)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早播早栽,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实行畦栽。秋、冬干旱应灌溉,春、夏多雨须排水,做到雨停地干,防止积水烂根。田间农事操作要避免造成伤口。(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丙硫咪唑可湿性粉剂25g加喷施宝10mL兑水30kg喷雾,每隔7天1次,连续喷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