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锈病 / 酸枣
病原
枣层锈菌 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层锈菌科 Phakopsoraceae
层锈菌属 Phakopsora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层锈菌科 Phakopsoraceae
层锈菌属 Phakops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仅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夏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μm×12~20μm。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平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淡色,大小8~20μm×6~20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有淡绿色小点,后渐凸起呈灰褐色,后至黄褐色,即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脉两旁、叶片端部或基部,形状不规则,直径0.5mm。夏孢子堆初埋于表皮下,以后表皮破裂,散发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以后在叶片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应的地方,有深绿色斑点,边缘不规则,使叶面呈现花叶状,并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期脱落。冬孢子堆一般在落叶以后发生,比夏孢子堆小,直径0.2~0.5mm,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一般认为夏孢子可以越冬,但也有人认为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每年约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9月空中夏孢子的数量一直很大,不断进行再次侵染,达到发病高峰,并开始落叶。若8~9月多雨、高温,病害严重,干旱年份发病轻,甚至无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翻掩埋落叶,以减少或消灭越冬的初侵染病菌来源;适量修剪过密的枝条,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枣园潮湿过度,引起发病。(2)化学防治 枣锈病发病之前,可喷1:2:200倍量式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枣锈病发生时,可选用22.5%的啶氧菌酯悬浮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治疗药剂与保护剂联合运用,视病情每隔7~10天喷雾1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