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索菌核病 / 延胡索
病原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核球形、豆瓣或鼠粪形,大小1.5~3mm×1~2mm。一般萌生有柄子囊盘4~5个,子囊盘盘状,淡红褐色,直径0.4~1.0mm。子囊圆筒形,大小114~160μm×8.2~11μm。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大小8~13μm×4~8μm。侧丝丝状,顶部较粗。病菌寄主范围极广,可侵染32科160多种植物。药用植物受害重的有人参、川芎、延胡索、菘兰、丹参、菊花、红花、益母草、细辛、补骨脂及牛蒡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近地面茎基出现水渍状淡褐色至褐色条斑,植株软腐倒伏,被害叶片、叶柄呈青褐色腐烂。发生严重时,植株成堆死腐,药农称其为“搭叶烂”、“鸡窝瘟”。土面病株残体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此外,立枯丝核菌也为害延胡索的茎基部和贴近地面的叶片,在潮湿情况下也极易引起植株倒伏烂叶。但病部可见蜘丝状菌丝联附着小土拉状棕褐色菌核,此点可与菌核病相区别。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遗留在土中的菌核越冬、越夏。早春菌核萌发子囊盘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菌核也可直接产生菌丝侵染地面的茎叶引起病害。受害茎叶上的菌丝体又蔓延为害邻近植株。菌核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早春当温度达到15℃~18℃时,多雨潮湿、排水不良及植株生长过密、枝叶柔嫩等最有利于发病。江苏、浙江一带3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实行水旱轮作、深耕和施用腐熟堆肥;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田间湿度。(2)及时铲除病株病土,撒施硫磺石灰粉或1:1的石灰与草木灰粉。药剂喷洒可选用甲基托布津、速克灵等。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