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炭疽病 / 百合
病原
百合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lili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该菌分生孢子盘单生,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直,顶端渐细。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新月形,中央有1~2个油球,大小17.94~19.24μm×3.4~4.0μm。附着胞近圆形,淡褐色,直径7.02~7.8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百合花和茎。叶片病斑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周围黄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花瓣被害产生淡红色近圆形病斑。茎部受害病斑长条形,后期病部产生大量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鳞茎受害,初期为淡红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变为红褐色。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组织上又形成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鳞茎在储藏过程中也可继续发病。鳞茎受潮、受冻、受伤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栽培前选择色泽新鲜和须根发育良好的球茎栽培,栽培前,使用50%苯来特1000倍液浸泡20分钟后再种植。(2)栽培防治 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菌侵染来源;避免连作,加强肥水管理,种植过程中注意排水和通风透光。(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以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