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茎基腐病 / 五味子
病原
半裸镰刀菌 Fusarium semitectum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气生菌丝棉絮状,初为桃红色,后来变为浅黄褐色;小型分生孢子数量极少,大型分生孢子多纺锤形,直或稍弯曲,分隔清晰,顶胞与基胞为楔形,基胞上常有一突起,多数3~5隔,以3隔最多。该菌在PSA上培养初期就很容易产生大量分隔清晰的大孢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该病在各年生五味子上均有发生,以1~3年生发生严重。从茎基部或根茎交接处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开始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且不易恢复,叶片逐渐干枯,后期地上部全部枯死。在发病初期剥开茎基部皮层,可发现皮层有少许黄褐色,后期病部皮层腐烂、变深褐色,且极易脱落。病部纵切剖视,维管束变为黑褐色。条件适合时病斑向上、向下扩展,可导致地下根皮腐烂、脱落。湿度大时,可在病部见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挑取少许显微观察可发现有大量分生孢子。一般发病率为2%~40%,严重者高达70%以上。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该病以土壤传播为主。一般在5月上旬至8月下旬均有发生,5月初始发,6月初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并且雨后天气转晴时,病情呈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土壤线虫和移栽时造成的伤口及根系发育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冬天持续低温造成冻害易导致翌年病害严重发生。幼苗在地下成捆假植期间,土壤中的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导致植株携带病原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并且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缓苗期,在这个期间植株长势很弱,病菌很容易侵染植株。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二年生五味子发病最严重,三年生次之,四年生及四年以上的五味子发病较轻。积水严重的低洼地中的五味子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田间管理 注意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用药剂灌淋病穴;适当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2)种苗消毒 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苗。种苗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代森锰锌600倍药液浸泡4小时。(3)药剂防治 此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使药液能够顺着枝干流入土壤中,每7~10天喷雾1次,连续喷3~4次;或用绿亨1号4000倍液灌根。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