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黑斑病 / 玫瑰

病原
蔷薇放线孢 Actinonema ros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半知菌亚门 Ascomycota
腔孢菌纲 Leotiomycetes
黑盘孢目 Helotiales
Drepanopezizaceae
放线孢属 Diplocarpon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菌分生孢子盘着生于叶片表皮下,以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双胞,分隔处稍缢缩,上下两个细胞大小不等,大小14~21μm×4~5μm。子囊盘生于越冬病叶的上表面,球形至盘形,深褐色,直径。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有1个隔膜,双胞大小不等,无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和嫩梢。叶片发病时,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扩大后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的黑褐色病斑,病斑直径1~12mm。有时病斑周围大面积变黄,而病斑边缘却呈绿色“小岛”,病斑上生黑色小点。严重发病时,叶片大量脱落。叶柄和嫩梢染病呈条形病斑,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引起叶片早落和嫩梢干枯。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6月,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高湿多雨是病菌产孢的必要条件。在叶面有水滴和适温条件下,分生孢子经6~10小时即可萌芽侵入,3~6天后可显症发病。一般病菌先侵染中下部老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广州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6月及9~11月为发病盛期。环境条件和植株长势对发病影响较大,在台风、雨后或闷热、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中,弱株、老株发病均较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枝叶,集中烧毁。合理施肥,控制枝条密度。(2)初发病时,可摘除病叶,并喷施1:1:200波尔多液。(3)发病盛期可喷施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嗪胺灵1000倍液,或新万生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间隔7天喷1次,视病情喷3~5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49]©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50]©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51]©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52]©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53]©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6254]©刘赛 2023-09-04
  • 玫瑰 玫瑰黑斑病[19598]©丁万隆 2024-07-07
  • 玫瑰 玫瑰黑斑病[21224]©刘赛 2024-08-19
  • 玫瑰 玫瑰黑斑病[21225]©刘赛 2024-08-19
  • 玫瑰 玫瑰黑斑病[21226]©刘赛 2024-08-19
  • 玫瑰 玫瑰黑斑病[21227]©刘赛 2024-08-19
  • 玫瑰 玫瑰黑斑病[21228]©刘赛 2024-08-19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