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灰霉病 / 百合
病原
椭圆葡萄孢菌 Botrytis elliptic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初为白色,后期为黑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具1~3个分隔,3~5个分枝,其顶端簇生葡萄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卵圆形或球形,单胞,大小16~32μm×15~24μm,顶端具尖突。菌丝生长后期形成菌核;菌核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0.5~1.4mm。病菌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18℃~20℃。
其分生孢子梗直立,淡褐色至褐色,具3个至多个隔膜,顶端有3个至多个分枝,顶端簇生葡萄串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褐色,椭圆或卵圆形,少数球形,大小16~32μm×15~24μm,一端有尖突。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茎秆、花蕾、花和幼株,幼株受侵染导致生长点死亡。叶部受害,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周围呈红褐色,内部呈灰白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干燥时病斑变薄而脆,半透明,浅灰色,严重时病斑与病斑相连,致使叶片枯死。茎秆发病常出现椭圆形病斑,缢缩,易倒折。花蕾受害,初产生褐色小斑点,后引起花蕾腐烂,常多个花蕾黏连在一起腐烂,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部还可见黑色小颗粒状菌核。少数情况下,鳞茎受害引起腐烂。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菌丝体和菌核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条件适宜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冷凉、多湿的环境下,病菌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当温度16℃左右、湿度95%以上时,分生孢子萌发最快,可完成初侵染。当温度22℃时,湿度在90%以上,病害极易出现流行高峰。
防治方法
(1)地块选择与处理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条件好的沙质黄壤缓坡地进行种植,忌连作。种植前,翻耕整地,每公顷施75~120kg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杀菌,作畦成厢后,厢面再用9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或浇泼,消毒杀菌。(2)种球的无菌处理 选择色泽新鲜和须根发育良好的球茎栽培,鳞片有斑点、霉点和虫伤,底盘干腐、无须根的球茎不易留种。播种前,应对种球进行消毒处理,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15分钟,晾干后再种植。(3)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落花和枯叶等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菌的侵染来源。(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施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