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白绢病 / 绞股蓝

病原
白绢薄膜革菌 Sclerotium rolfsi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无乳头菌目 Atheliales
无乳头菌科 Atheliaceae
小核属 Sclerot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丝洁白、绢丝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扩展。菌丝有横隔,分枝常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缢缩。 菌核大多圆形,直径为0.9~1.3mm。2~3个或多个菌核能互相联接在一起。菌核表生,球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如油菜籽,由白色变黄褐色。内部白色,构成细胞多角形,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菌核萌发时其周围长出辐射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担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侵害近土表的茎基部,有时可扩展至叶部。被害的根和茎呈暗褐色,上面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常呈辐射状分布。病根和病茎的皮层和疏导组织被破坏,病株腐烂、枯萎。枯死植株的根和茎仅剩木质化的“乱麻”状的纤维组织,很易从土中拔起。高温条件下菌丝体向表土四周蔓延,菌丝体可集结,出现许多由乳白色渐变为黄色、终呈黄褐色的油菜籽状菌核。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内或病残体上越冬,带菌土壤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可随灌溉水流、带菌扦插苗或带菌厩肥在田间传播,并借菌核和菌丝体引起再侵染。通常在4月下旬田间始见病害,6月上旬至9月上旬病害大量发生,10月上中旬发病渐止。此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在气温25℃~35℃、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病周期短,病害扩展快。砂质酸性土壤或土壤湿度过高有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性差及光照不足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不带菌的地块种植绞股蓝;从无病母株采插条育苗或从不发病的苗床选苗。(2)采用整畦开沟种植方法,通常一畦种植两行绞股蓝,畦间插秆或搭架,供绞股蓝茎蔓攀缘,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温度,减轻病害。(3)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集中销毁并在病穴内撒生石灰粉;冬季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堆肥经充分腐熟后施用。(4)生物防治。用哈茨木霉麸皮培养物4份加细土96份混匀,培施在植株根部及茎基周围。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