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白粉病 / 玫瑰

病原
一种单丝壳 Sphaerotheca panns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闭囊壳球形,直径90~110μm,附属丝少而短,内含1个子囊。子囊大小80~100μm×60~75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大小20~27μm×12~15μm。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23~29μm×14~16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花蕾和嫩梢。初发病时,叶片背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叶正面逐渐变成淡黄色斑,以后叶片皱缩、扭曲。严重发病时叶片正面也长出白粉。叶柄和嫩梢上病部少膨大、弯曲。花蕾受害后变为畸形,病部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病部霉层中产生小黑点,为病菌闭囊壳。后期病叶枯黄脱落,病重者不易开花。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春季病芽萌发,病菌随之侵入叶片和新梢。子囊壳能否越冬目前尚不清楚。由于月季和玫瑰有露地和温室栽培,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终年不断地产生,并具有较强的耐旱力,长期处于0℃以下也不会丧失活力,所以分生孢子也有可能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植株生长期,分生孢子可以重复产生,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1℃,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23%~99%时都能萌发侵入,但有水滴时反而会降低其萌发力。露地栽培的玫瑰以5~6月及9~10月发病较多;温室栽培的玫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温暖、田间干旱的情况下发病重;一般红花类品种较感病。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早期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度浇水,避免过湿过旱。(2)早春植株发芽前,喷洒1:1:40波尔多液预防。(3)发病后可喷施15%粉锈宁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62.25%仙生600倍液等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