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枯萎病 / 地黄

病原
腐皮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白色,浅灰色,间有土黄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层肉色,有的菌株淡蓝紫色,培养基不变色。 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蔓延生长,气生菌丝呈白色绒毛状,不易产孢,菌落略发青灰色,菌丝较稀疏,并且菌落后期变为深蓝色,有2圈轮纹。从PDA培养基上挑取少量菌丝,镜检发现大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散生或生于假头状孢子座、黏孢子团中,群集呈褐白色至土黄色或呈绿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梗伸长、不分枝。 分生孢子以大分生孢子为主。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肾形,比较宽,壁较厚,呈假头状聚生,大小8~16μm×2.5~4μm;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大孢子最宽处在中线上部,两端较钝,顶孢稍弯,基孢有足跟,整个孢子形态较短而胖,壁较厚,2~8隔膜,多数3~5隔膜,占总数的99%以上。 1~2隔膜的大小10~41.4μm×2.5~4.9μm;3~4隔膜的大小23.1~57.8μm×3~6μm;5~6隔膜的大小31.4~70μm×3.4~6.6μm;7~8隔膜的大小42.9~74.3μm×3.4~7μm。 厚垣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顶部或菌丝之间串生,颜色较深,球形或洋梨形,数量多,在菌丝或孢子顶端或中间单生,对生,直径6~10μm。 产孢细胞在气生菌丝上长出长筒形的单瓶梗;在分生孢子座上成簇产生,多分枝,长短不一,但均呈长筒形。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发病初期,茎基出现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片萎蔫状,茎基病斑逐渐发展至环状,维管束变黑褐色,整株叶片枯死,地下块根腐烂。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存活,越冬病原菌在第二年春天条件合适时与寄主植物接触,完成初侵染,随着病原菌在寄主上的繁殖,随雨水流动和田间灌溉,在土壤中进行传播,完成再次侵染。5月中下旬地黄出苗后,病原菌开始侵染地黄茎基部,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6月田间出现零星病株,7~8月为发病盛期,地势低洼积水、大水漫灌的田块,发病重。地黄块根膨大开裂时易被病原菌侵染,该时期雨水多、温度高有利于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畅发病重。病菌寄主植物广泛,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遇到合适的田间条件和寄主时,就会继续为害发病。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与小麦、玉米、高粱、甘蔗、粟等禾本科植物轮作,忌与芝麻、油菜、花生、豆类、西瓜、黄瓜、菊花等作物连作;采用高埂种植,避免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水,保证田间无积水;加强田间管理,农事操作时避免给地黄块根造成伤口,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金九、北京3号、金状元、9302、小黑英等块根不易开裂的品种,使病原菌不易完成初侵染,发病重的地区,尽量少种植85-5等高产易开裂的品种。(3)药剂防治 挑选健康种栽用50%多菌灵浸种处理;初发病时可采用70%代森锰锌、70%甲基硫菌灵或50%福美双进行淋灌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地黄 地黄枯萎病[8573]©陈君 2018-09-08
  • 地黄 地黄枯萎病[8574]©陈君 2018-09-08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