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根癌病 / 玫瑰
病原
根癌土壤杆菌 Rhizobium radiobacter
科属分类
细菌界 Bacteria
Proteobacteria
Alphaproteobacteria
Rhizobiales
Rhizobiaceae
Rhizobium
Proteobacteria
Alphaproteobacteria
Rhizobiales
Rhizobiaceae
Rhizob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该菌在肉汁胨培养基平板上菌落乳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隆起、有光泽。菌体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具周鞭1~5根,菌体大小0.4~0.8μm×1.6~2.0μm。明胶不液化,牛乳凝固但不胨化,石蕊牛乳还原。病菌发育温度最高37℃,最低0℃,最适25℃~30℃。甘肃省河西地区啤酒花根癌土壤杆菌的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300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
细菌短杆状,单生或链生,大小1.2~5μm×0.6~1μm,具1~4根周生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琼脂培养基下菌落白色,圆形,光亮,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上微呈云状浑浊,表面有一层薄膜。细菌不易液化明胶,不易分解淀粉。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生长的酸碱度最适为pH值7.3。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根癌病主要为害植株地表根茎部位,有时也可为害枝条和地下细根。患部表面产生疣状凸起小瘤,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色,粗糙不平,大小不等。内部组织呈灰白色,柔软或海绵状。随后,病瘤木质化并逐渐增大,表面渐由淡褐色变为暗褐色。病株叶片失绿黄化,变小,植株发育不良和明显矮化。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细菌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越冬或随病组织脱落于土壤中越冬。病菌借助于苗木或土壤带菌而远距离传播,自寄主根部或根茎部各种伤口侵入,尤其是在苗圃中切接后埋土或压条伤口与带菌潮湿土壤接触,最易传病。雨水和灌溉水是田间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外,线虫及地下害虫在病害传播上也起一定作用。土壤湿度过高,施用厩肥过多,土壤碱性时有利于发病,黏重土壤比沙质土壤发病较重。病原细菌存在一种由环状的T-DNA组成的诱癌质粒,当细菌侵入寄主时T-DNA也随之进入寄主细胞,引起细胞异常分裂形成癌瘤。当寄主细胞一旦分裂,即使除去病原细菌也不易阻止癌瘤的发展和增大。
防治方法
(1)改进栽培技术 栽培上尽量避免造成一切有利于病菌侵入的伤口。改进嫁接方式,以芽接代替劈接。不用种过蔷薇科植物的园地作苗圃,可以选用种植过禾谷类作物的地块作苗圃。避免施用过多的堆肥和厩肥,适当增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以降低土壤pH值,从而抑制病菌繁殖。(2)刮除病瘤 发现病瘤应立即消除,然后用1%硫酸铜液或1%抗菌剂402液消毒伤口,也可用400单位链霉素涂伤口、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波尔多液保护伤口。刮除下的病瘤,应集中烧毁。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