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叶枯病 / 玄参

病原
玄参壳针孢菌 Septoria scrophulari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壳针孢属 Septo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深褐色,直径80~128µm,着生于寄主表皮下,散生或聚生,后期突出表皮顶端孔口外露;内部的大量分生孢子形成后,遇水从孔口快速释放出来。病菌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微弯,基部倒圆锥形,顶端略尖,2~4个隔膜,大小26~49μm×3~3.5µ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罹病初期,叶面出现紫褐色呈凹陷的病斑,其中心有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直径1~5mm。随病情不断发展,形成灰白色大型病斑,呈多角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被叶脉分割成网状,边缘稍隆起,紫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大小一般直径为0.5~2cm。严重时,病斑相互汇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呈黑色干枯卷缩,最后全叶枯死。病叶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呈黑褐色枯死,农民称之为“铁焦叶”。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具有61.5%~75%的发芽率。发生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25℃经6小时,分生孢子就发芽侵入玄参。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于4月中旬开始发病,6~8月为害严重,一直延续至10月。高温多湿有利发病,发病轻重还与土质、施肥情况、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关,管理及时、肥力足,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减少越冬菌源;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忌与易感病的玄参科药材轮种,或选用新开垦地块栽培。(2)选用无病种芽,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10分钟,晾干后栽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叶枯病发生。(3)经常发病的种植地块,从5月中旬开始,喷洒1:1:100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1次,连续喷4~5次;发病初期喷施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15天1次,视病情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玄参 玄参叶枯病[19541]©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