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母锈病 / 平贝母
病原
百合单胞锈菌 Uromyces lill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性孢子器球形,黄褐色,位于锈子腔间。锈子腔主要生于叶背、叶柄及茎上,黄色,成熟时开裂。锈孢子近球形,黄色,有瘤,直径24~32μm。冬孢子,椭圆形、长椭圆形,单胞、褐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有小瘤,大小24~45μm×19~28μm;冬孢子柄无色,易脱落。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平贝母锈病亦称黄疸病,主要侵染茎叶。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和茎下部出现黄色长圆形病斑,以后在病斑上出现金黄色锈孢子堆,破裂后有黄色粉末状锈孢子随风飞扬。被害部位组织穿孔,茎叶枯黄,后期发病茎叶布满暗褐色小疱,即冬孢子堆,叶片和茎秆逐渐枯萎,提早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侵染贝母,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腔,形成锈孢子仍然侵染贝母,在贝母上不出现夏孢子。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雨量及土壤质地、密植程度及栽种年限等均有一定关系。吉林省5月上旬气温达15℃~18℃即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秋冬烧毁病残体,减少越冬冬孢子。(2)栽培不宜过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3)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0%萎锈灵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
![平贝母 平贝母锈病[19528]©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28.jpeg!simg)
![平贝母 平贝母锈病[19529]©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29.jpeg!simg)
![平贝母 平贝母锈病[19530]©丁万隆 2024-07-07](https://img.pests.cn/pic/33/2024/19530.jpeg!s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