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白粉病 / 绞股蓝
病原
瓜类单囊壳 Sphaerotheca cucurbit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有隔膜,不分枝叶,上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腰鼓形或广椰圆形,大小19.5~30μm×12~18μm。有性态产生闭囊壳。闭囊壳散生,球形,褐色至暗褐色,直径75~90μm。附属丝4~8根,曲膝丝状,基部稍粗,平滑,具3~5个隔膜,无色或下部淡褐色,长度是闭囊壳直径的0.5~3倍。子囊1个,广椭圆形或近球形,无柄或有短柄,大小60~70μm×42~60μm。子囊孢子4~8个,椭圆形,大小19.5~28.5μm×15~19.5μm。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0℃~30℃,以20℃~25℃最适宜。孢子萌发需较高的湿度。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可为害黄瓜、南瓜、甜瓜、西瓜、丝瓜、葫芦和西葫芦等葫芦科的多种植物。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绞股蓝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但以生育中期、后期发病较普遍。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秆,果实通常不受害。受侵染的叶片多在叶正面出现白色小斑点,后向四周扩展成许多霉斑。叶背面霉斑常由叶缘沿叶脉向内扩展。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时,霉斑很快扩大连成一片,使整个叶片布满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泛黄、卷绵,但不脱落。田间发病最初仅点片发生,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并以下部叶片发病为主,后病害向周围植株及上部叶片扩散。生长后期病叶背面的霉斑变为灰色,上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落于土表越冬,翌年4月散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初侵染病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病菌孢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萌发,产生侵染丝,直接侵入植株表皮细胞,在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养分。寄主体表的菌丝体蔓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晚秋在病部再次形成闭囊壳过冬。本病与瓜类上常发生的白粉病是同一种病原菌,而临近瓜地的绞股蓝发病率往往较高,因此瓜类病株可能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病害的发生发展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4月中下旬是田间病害始发期,7~8月遇高温干燥天气病害常受抑制,9~10月潮湿凉爽条件下病害进入盛发期,10月以后发病渐止。此外,雨滴会使孢子细胞破裂,影响孢子萌发,对发病不利。管理不当、偏施氮肥的田块,植株茎叶生长过旺,田间湿度增高,通风透光性差,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选择远离瓜地或未种过瓜类的地块种植。从健壮、无病的植株采插条育苗。在田间插秆供绞股蓝攀缘,以利通风透光,减少发病。生长期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2)及时割除中心病株,减少病害扩散。收获后清除田间残落叶,集中销毁或沤肥。堆肥经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免病害传播。(3)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或喷洒15%粉锈宁1000倍液,或可湿性硫磺300倍悬浮液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