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根腐病 / 柴胡

病原
腐皮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白色,浅灰色,间有土黄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层肉色,有的菌株淡蓝紫色,培养基不变色。 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蔓延生长,气生菌丝呈白色绒毛状,不易产孢,菌落略发青灰色,菌丝较稀疏,并且菌落后期变为深蓝色,有2圈轮纹。从PDA培养基上挑取少量菌丝,镜检发现大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散生或生于假头状孢子座、黏孢子团中,群集呈褐白色至土黄色或呈绿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梗伸长、不分枝。 分生孢子以大分生孢子为主。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肾形,比较宽,壁较厚,呈假头状聚生,大小8~16μm×2.5~4μm;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大孢子最宽处在中线上部,两端较钝,顶孢稍弯,基孢有足跟,整个孢子形态较短而胖,壁较厚,2~8隔膜,多数3~5隔膜,占总数的99%以上。 1~2隔膜的大小10~41.4μm×2.5~4.9μm;3~4隔膜的大小23.1~57.8μm×3~6μm;5~6隔膜的大小31.4~70μm×3.4~6.6μm;7~8隔膜的大小42.9~74.3μm×3.4~7μm。 厚垣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顶部或菌丝之间串生,颜色较深,球形或洋梨形,数量多,在菌丝或孢子顶端或中间单生,对生,直径6~10μm。 产孢细胞在气生菌丝上长出长筒形的单瓶梗;在分生孢子座上成簇产生,多分枝,长短不一,但均呈长筒形。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柴胡主根,侧根也有发生。发病初期,根部靠近地表端表皮变褐,并伴有纵向裂口,一般呈条形、椭圆形或菱形。发病初期的柴胡病株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发病后期病部裂口稍膨大、变脆,裂口遍及根部整个外围,深及木质部,变褐或发黑并造成水分、养料输送中断,使根腐烂,最后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柴胡根腐病一般每年5月即有零星发生,6月中下旬随着雨水增多发病逐渐加重,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当年生柴胡即有发病,如不采取措施,第2年发病情况加重。高温、高湿、多雨年份发病重;反之,则发病较轻。连作、重茬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未被污染的土地种植,忌连作,最好与禾本科植物轮作;种植前可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4kg混拌20~30kg细沙土,于播种时把药土施入垄沟内,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7~8月增施磷、钾肥,增强其抗病能力;雨季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2)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生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30%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2%农抗120水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0]©王蓉 2022-11-09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1]©王蓉 2022-11-09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2]©王蓉 2022-11-09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5]©王蓉 2022-12-22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6]©王蓉 2022-12-22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7]©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8]©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19]©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20]©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21]©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22]©王蓉 2025-03-05
  • 柴胡 柴胡根腐病[24123]©王蓉 2025-03-05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