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胞囊线虫病 / 地黄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色矛纲 Chromadorea
垫刃目 Rhabditida
异皮线虫科 Heteroderidae
胞囊属 Heterode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胞囊线虫病又称根线虫病,近年来北京、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地黄产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北京严重发生地可减产90%以上。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线虫一生包括卵、幼虫及成虫三个阶段。雄成虫蛔虫形,724~1685μm×23~42μm。雌成虫腹部膨大呈洋梨形或檬状,头部较尖,初白色,后体壁加厚变褐成为胞囊;胞囊壁上有不规则齿状花纹,大小300~835μm×19~30μm,一个胞囊内平均有卵200多粒。卵长圆形,一侧微弯,直径94~126μm。2龄幼虫蛔虫形大小393~535μm×19~30μm,背食道腺开口至吻针基部的距离较短(3~6μm)。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为害豆科植物,其次为玄参科。但为害大豆的胞囊线虫和地黄上的寄生能力不同,并不易相互感染,可能是不同的生理小种。药用植物除地黄外,尚可侵染黄芩、小叶野决明和歪头菜等。
防治方法
线虫以胞囊、卵和2龄幼虫在土壤中或窖藏地黄种用根茎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地黄出苗时,2龄幼虫破壳而出侵入根茎组织在皮层中发育,经过4个龄期变为成虫。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中人畜携带有胞囊线虫的土壤,排灌水流和未经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带有线虫的种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影响线虫增殖速度和存活率。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适温为17℃~28℃。土壤湿度对线虫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一般土壤湿度在60%~80%时最适宜于生长发育,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种植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增减有明显的影响。据调查,连作地发病率为95%,而轮作7年发病率仅为10%。 地黄线虫病为土传病害,土壤中线虫的基数是决定地黄线虫病发生危害轻重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防治中应当以轮作为主,辅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土壤处理进行综合防治。(1)栽培防治 地黄本身不宜重茬种植,需要与其他作物进行8年以上轮作。种植地黄时选择前茬无线虫病发生为害的禾本科作物田,忌与大豆、甘薯、山药等作物接茬种植。栽培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保持土壤的墒情,创造不利于线虫生存的环境。(2)抗病品种 根据线虫病为害的规律,种植小黑英、北京3号、北京1号、85-5、金九等早熟抗病品种,块根膨大期避开线虫初侵染时期。(3)药剂防治 种植地黄时用10%噻唑磷、淡紫拟青霉进行土壤处理,然后再下种。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