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锈病 / 玫瑰

病原
多花玫瑰多胞锈菌 Phragmidium rosae-multifror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多胞锈菌科 Phragmidiaceae
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为害嫩枝、叶片、花和果实。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发病期间,被害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叶片背面出现黄色小斑,外围有退色晕环,逐渐突破下表皮产生橘红色粉末,此为锈孢子堆,直径0.5~1.5mm,在叶片背面又产生近多角形、较大的病斑,大小3~5mm,并生有黄粉状的夏孢子堆。秋末,病斑又产生棕黒色粉状的冬孢子堆。嫩枝病斑略肿大。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冬孢子在病芽、枝条病斑内越冬,于翌年萌发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发芽侵入寄主叶片,产生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锈孢子再侵染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则反复侵染,扩展蔓延。秋末,在病叶上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萌发温度为6℃~25℃,最适温度18℃;锈孢子萌芽温度为6℃~27℃,最适温度10℃~21℃;夏孢子在9℃~27℃时萌发率最高。夏季,气温超过27℃时不适于夏孢子萌发,基至死亡。若遇冬季温度过低,冬孢子也会死亡。因此,夏季温度较高或冬季低温寒冷时间长,病害发生不严重。若四季温暖、多雨、多雾的年份,夏孢子再侵染机会多,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搞好清园工作,冬季清扫落叶,春季仔细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和病芽,收集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2)发病初期喷施一次波美0.3度石硫合剂。(3)适当增施钙、钾、磷、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玫瑰 玫瑰锈病[19599]©丁万隆 2024-07-07
  • 玫瑰 玫瑰锈病[19600]©丁万隆 2024-07-07
  • 玫瑰 玫瑰锈病[19601]©丁万隆 2024-07-07
  • 玫瑰 玫瑰锈病[2197]©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198]©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199]©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0]©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1]©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2]©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3]©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4]©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5]©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6]©刘赛 2022-10-05
  • 玫瑰 玫瑰锈病[2207]©刘赛 2022-10-05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