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疫病 / 百合
病原
剑麻斑马纹病病菌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在V8培养基的菌落呈白色,菌丝浓密。显微观察发现,病菌菌丝粗细不均,上多有瘤状突起。孢子囊大小25~40m×15~20m,着生于菌丝顶端,表面光滑,椭圆形或近梨形,有明显突出的脐。成熟的游动孢子大小2~4m×1~2m,从孢子囊口排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单胞。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侵害茎、叶、花、鳞片和球根,以叶片发生较普遍。叶片染病后,初为水渍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逐渐扩展至叶基部,潮湿时病斑变褐缢缩,植株上部枯死,常倒伏死亡,上有白色霉层;茎部染病,初生水渍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花染病,呈软腐状;球根、鳞片染病,初生油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灰褐色软腐,潮湿时生白色霉状物。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卵孢子或厚垣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形成初侵染,降雨多,空气、土壤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形成芽管,通过雨水飞溅引起再侵染,短期能造成病害大发生。天气潮湿,地块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对土壤进行消毒,用移栽灵(20%恶霉·稻瘟灵)乳油2000倍液进行浇施。栽培前选择色泽新鲜和须根发育良好的球茎栽培。可用25%咪鲜胺乳油4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再种植。(2)栽培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菌侵染来源;加强肥水管理,在种植过程中注意排水和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化学防治 发病前,使用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施预防,发病初期使用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用药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