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花霜霉病 / 啤酒花
病原
葎草假霜霉 Pseudoperonospora humuli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该菌孢囊梗无色、较直,非二叉式分枝,分枝2~4次,小梗顶端尖细,梗全长530μm。孢子囊无色至淡灰色,洋梨形、乳突明显,大小19.3~33.2μm×11.8~22.5μm。卵孢子圆形至近圆形、无色至淡灰色、壁厚,大小20.3~51.2μm×36.2μm。孢子囊内有4~6个游动孢子,能迅速转动,挤撞并产生一定压力,使顶端乳突破裂后,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形态变化大,初期多为蝌蚪形、不定形、直径13.2~14.6μm,内含物颜色较深,可见颗粒状物,后期变圆形。游动孢子在17℃~21℃时,2小时后出现圆形静孢子。静孢子在2小时后萌发产生芽管。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幼蔓、茎部、叶片、球花等部位均受害,但以球花为主。新梢出土后,病梢弯曲,俗称“钩头”,卷曲能力差,不爬架,叶片卷曲,节间缩短,主头颜色较淡,但不产生霉层。一些埋在土中的未割净的病枝条,由于土壤湿度大,病叶上可以产生霉层。布网期,蔓梢表现为“穗状小梗”。现蕾后发病严重时易引起落蕾,发病早可形成大量僵花。球花受害多自基部显症,花瓣顶端微发黄,逐渐向下部扩展,直至全部枯死。颜色为淡黄色至灰黄色,最后呈淡褐色至褐色,在花瓣中下部产生霉层。从一个球花病看,基部花瓣首先变黄,再向上扩展,最后整个球花变成淡褐色并枯死。叶部病斑部不规则形,多角形,淡黄褐色。潮湿条件下,背面有黑灰色霉层,病斑相互汇合后形成大斑,引起叶片扭曲变形。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根芽内越冬。翌年菌丝体随植株生长进入蔓茎、叶片和球花。孢子囊只能在水滴中萌发。在甘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7月上旬球花上出现症状,8月为发病高峰,一年只有一个发病高峰。而新疆在枝条延长期和开花期有两个发病高峰。孢子囊可进行再侵染,潜育期5~6天。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湿度大则发病重;栽种密度高、架内郁闭、透光差、湿度大、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布网形式与发病密切相关,架内通风透光好、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则发病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青岛大花高度感病,而卡斯卡特等早熟品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栽培方式 架型以斜网架较平架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试用推广;布网形式应采用立体布网;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定植密度。(2)药剂防治 球花发病初期喷施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69%安克锰锌水分散颗粒剂600倍液。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