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 / 酸枣

病原
植原体(枣) Phytoplasma
科属分类
细菌界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枣疯病植原体的大小因存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感染枣疯病的新梢韧皮薄壁细胞的超薄切片中,植原体的直径一般为150~620nm,在病叶叶脉筛管中直径为80~970nm,厚度为10nm,界膜清楚。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枣疯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变叶、芽的不正常萌发、丛枝、根部病变和果的畸形等。病枝节间变短、纤细,小叶黄化或叶片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的块状,黄绿不均,叶色较淡,入秋后干枯,不易脱落。病株花器退化表现为花柄、花萼、花瓣、雄蕊伸长为小枝,顶端长1~3片小叶,使结果枝变成细小密集的丛生枝。病株上一般很少结果,即使结果,果实一般着色浅,组织松散、糖分低,果实品质差。病株根部症状表现为根瘤,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枣疯病传播存在3种典型方式:根蘖传播、昆虫介体传播、嫁接和修剪传播。现已证明能传播此病的叶蝉主要有3种: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 chinensis Anufriev、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 saurifaciales Kuoh和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tus U.,传病率为28.6%~69%,成虫可在枣园附近的松、柏树上越冬,而且越冬带毒成虫可直接传病。叶蝉在疯枣树上取食后,其唾液腺体中携带大量的植原体,再转移到健康树上取食将枣疯病植原体传入健康枣树,导致健树染病。汁液摩擦接种、授粉、根系间自然接触及土壤都不易传病,因此,病株铲除后立即在原地重植枣树不会发生枣疯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合理建园 加强对枣树苗和接穗的病原检测,控制病苗外运,严禁使用病树接穗嫁接。新建枣园应远离松、柏树等传病昆虫的寄主植物,以减少传染源,选择抗枣疯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2)增强田园管理 加强枣园的肥水管理,改善树体的营养状况,适量修剪过密的枝条,增强树势,提高其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枝、病树,对发病严重的病树要将树体和大根一起刨除并销毁,及时清除根蘖,对发病初期的病树,要尽早锯除疯枝。

(3)防治媒介昆虫 5月中旬喷5000倍10%氯氰菊酯乳油防治中国拟菱纹叶蝉第1代若虫和凹缘菱纹叶蝉;7月中旬喷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治中国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酸枣 枣疯病[23580]©徐常青 2024-11-10
  • 酸枣 枣疯病[23581]©徐常青 2024-11-10
  • 酸枣 枣疯病[20778]©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79]©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0]©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1]©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2]©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3]©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4]©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20785]©徐常青 2024-08-11
  • 酸枣 枣疯病[16301]©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2]©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3]©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4]©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5]©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6]©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7]©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8]©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09]©刘赛 2023-09-05
  • 酸枣 枣疯病[16310]©刘赛 2023-09-05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