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茎枯病 / 荆芥

病原
剑麻斑马纹病病菌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在V8培养基的菌落呈白色,菌丝浓密。显微观察发现,病菌菌丝粗细不均,上多有瘤状突起。孢子囊大小25~40m×15~20m,着生于菌丝顶端,表面光滑,椭圆形或近梨形,有明显突出的脐。成熟的游动孢子大小2~4m×1~2m,从孢子囊口排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单胞。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荆芥茎部。通常自茎基部发病,后逐渐向上、环周发展。有时仅茎中部发病而茎基部无症状。发病部位表皮呈黑褐色干瘪,病部环周坏死。发病初期,茎部出现许多褐色斑点,植株不萎蔫;发病中期,病斑逐渐环周扩展,发病部位凹陷缢缩,发病部位以上植株萎蔫、叶片呈失水状卷曲下垂;发病后期,病部以上植株枯萎、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荆芥茎枯病菌在荆芥发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气候和湿度适宜时,病原菌孢子可以从根部导管、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导致寄主地上部茎秆部位或是叶片产生水浸状病斑,并迅速向上、下扩大环绕茎秆,出现一段褐色的枯茎。后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病株上成熟孢子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迅速随雨水传播扩散,继而引起临近健康植株发病。一个生长季可形成多次侵染循环。
防治方法
(1)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高地或旱地种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2)适时早播,以4月下旬为宜;麦茬地种植应施足基肥,早施苗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以促进生长。(3)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各1次,间隔7~10天。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荆芥 荆芥茎枯病[24126]©王蓉 2019-08-26
  • 荆芥 荆芥茎枯病[24127]©王蓉 2019-08-26
  • 荆芥 荆芥茎枯病[24128]©王蓉 2019-08-26
  • 荆芥 荆芥茎枯病[24129]©王蓉 2019-08-26
  • 荆芥 荆芥茎枯病[24130]©王蓉 2019-08-26
  • 荆芥 荆芥茎枯病[19595]©丁万隆 2024-07-07
  • 荆芥 荆芥茎枯病[19596]©丁万隆 2024-07-07
  • 荆芥 荆芥茎枯病[19597]©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