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根腐病 / 短葶飞蓬
病原
拟枝孢镰刀菌 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落初生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气生菌丝发达,棉絮状。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5~8天产生,镰刀状,1~3个分隔,大小39~51μm×4~5.2μm;小型分生孢子1~2天就可以产生,并且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无分隔,卵形2.6~5.1μm,棍棒形7~20μm,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是多芽生殖。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侵染灯盏花的根部和茎基部,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分不表现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维管束被破坏,失去输水功能,开始时叶片在中午阳光强烈时萎蔫,晚上即可恢复,以后便渐渐萎蔫死亡,最终导致整株干枯。观察发病植株的根部,已部分或完全变成深黑褐色,用刀片切开,可以看到其维管束组织明显变为黑褐色。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灯盏花根腐病在云南全年均可发生,是典型的土传性病害,土壤和病残体是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随灌溉水进行传播。随着连作时间的延长,病原菌会逐渐积累,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的发生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光照强度可能是通过影响土壤温度,进而影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塑料大棚栽培灯盏花,并且加盖单层遮阳网以抑制根腐病的发生发展。栽培灯盏花2~3年的大棚要与其他作物进行3~5年的轮作,以减少病原物的积累。(2)移栽后处理 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96%恶霉灵粉剂500倍液混合灌根处理。移栽后7天进行第1次施药,间隔20天后第2次施药,并做到不让心叶接触药液,以免产生药害。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