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龟蜡蚧 Ceroplastes japonicus / 贴梗海棠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蜡蚧科 Coccidae
蜡蚧属 Ceroplastes
中文俗名
日本蜡蚧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甘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雌成虫长4~5mm,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变红褐色。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雄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1对,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
卵:椭圆形,长0.2~0.3mm,初产淡橙黄后紫红色。若虫:初孵若虫体长约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灰白色,腹末有1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雄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芒状。雄蛹:梭形,长约1mm,棕色,性刺笔尖状。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变色,萎焉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木瓜、苹果、柿、枣、梨、桃、杏、柑橘、杧果、枇杷等30余科100多种植物。日本龟蜡蚧以若虫和雌成虫聚集木瓜枝干和叶片刺吸汁液,排泄物能诱发煤污病,导致植株衰弱、早期落叶,甚至枯萎死亡,严重影响木瓜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山西1年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树液流动时恢复取食,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5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余粒。卵期10~24天。6月底至7月初小若虫孵出,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定取食,2天后开始分泌蜡质,并不断增厚。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虫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冬季刮除老翘皮,彻底剪除虫枝并烧毁,减少越冬基数,降低危害率;在严冬季用喷雾器往树上喷清水,形成一层薄冰后,用木棍敲击震动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尽量避免与柿、桃、樱桃、碧桃、玉兰等日本龟蜡蚧其他寄主植物混栽,若混合种植需全园同步防治。
2. 生物防治 采取园区种草,改善园内生态环境,招引天敌瓢虫、草蛉、寄生蜂和捕食螨等措施。冬季在园内堆草、树干基部捆草把或种植越冬作物,人为创造捕食螨、瓢虫等越冬场所,增加天敌数量。红点唇瓢虫的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日本龟蜡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注意保护和利用。
3. 化学防治 日本龟蜡蚧防治最佳时期是6月底至7月初,即一龄若虫分散转移期,此期虫体蜡壳尚未形成,防效理想。选择BT粉剂喷雾防治,可以保护天敌。花芽萌动前后,即越冬雌成虫活动期喷施药剂,降低虫口基数。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