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萤叶甲 Gallerucida sp. / 药用大黄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lerucid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lerucid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陕西太白县和陇县。
形态描述
成虫:雌虫体长6.3~7.5mm,雄虫体长5.5~6.5mm。椭圆形,具有金属光泽,除鞘翅为橙红色外,其他部位均为暗色。体背略隆起。头部颜面中央有“X”状沟,触角着生于沟中。触角褐色,11节。前胸背板布满稀疏刻点,有侧缘。鞘翅具侧缘并有明显的肩突,密布刻点,每一鞘翅上均有四排黑色斑点。后足端部粗壮,腿节长,胫节呈圆柱状。腹部有棕色绒毛。
卵:长1.1~1.6mm,椭圆形,橘黄色。
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棕褐色,胸部各节均具一对胸足。前胸背板大,中后胸节有一横沟,延伸至两侧。后胸节背面有4个褐斑,呈“: :”排列。腹部前8节有二横沟,延伸至两侧,背面褐有4个褐色斑,呈“三”排列。每一个褐斑上均有1~4根棕色刚毛。腹部气孔及气味腺开孔各8对,分布于腹节两侧。
蛹:体长6.5~7.0mm,裸蛹,淡色。腹部具有臀叉。
卵:长1.1~1.6mm,椭圆形,橘黄色。
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棕褐色,胸部各节均具一对胸足。前胸背板大,中后胸节有一横沟,延伸至两侧。后胸节背面有4个褐斑,呈“: :”排列。腹部前8节有二横沟,延伸至两侧,背面褐有4个褐色斑,呈“三”排列。每一个褐斑上均有1~4根棕色刚毛。腹部气孔及气味腺开孔各8对,分布于腹节两侧。
蛹:体长6.5~7.0mm,裸蛹,淡色。腹部具有臀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大黄、酸模等蓼科植物。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大黄叶片,形成孔洞,严重发生时,叶片全部吃光。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大黄萤叶甲在陕西太白地区1年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活动,5月中旬始见成虫交配,5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至8月上旬结束。6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发生盛期为7~8月。7月中旬始见蛹至9月中旬。7月下旬为当代成虫羽化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成虫的羽化盛期。越冬成虫于次年8月上旬开始死亡。各虫态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有假死性,遇惊扰时足合起下落。越冬场所多选择在寄主植物丛中、杂草间及附近土缝和石块下面。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卵块产。
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体色淡而湿润,食量小,随着龄期的增加食量逐渐增大。遇到惊扰会全身蜷缩,当身体被触碰时,会从腹部侧面的气味腺体开口处分泌白色黏稠液体,以保护自己。老熟幼虫在进入前蛹期时,钻入植株附近约3cm的松软土层内化蛹。
成虫有假死性,遇惊扰时足合起下落。越冬场所多选择在寄主植物丛中、杂草间及附近土缝和石块下面。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卵块产。
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体色淡而湿润,食量小,随着龄期的增加食量逐渐增大。遇到惊扰会全身蜷缩,当身体被触碰时,会从腹部侧面的气味腺体开口处分泌白色黏稠液体,以保护自己。老熟幼虫在进入前蛹期时,钻入植株附近约3cm的松软土层内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利用成虫的越冬习性,于秋冬或早春深翻土壤,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次年害虫基数;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尤其是蓼科杂草,切断成虫和幼虫的食料来源及生活场所;与川芎、黄芪等药材合理倒茬,降低害虫的发生机率。
2. 化学防治 幼虫为害期喷施高效低毒药剂。
2. 化学防治 幼虫为害期喷施高效低毒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