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条罗萤叶甲 Paraluperodes suturalis / 绞股蓝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Paraluperodes
中文俗名
黑条豆二条萤叶甲;二黑条萤叶甲;大豆异萤叶甲;大豆二条叶甲;二条黄叶甲;二条金花虫;地蹦子
分布区域
分布国内各大豆产区及日本、朝鲜、俄罗斯。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2.7~3.5mm,宽1.3~1.9mm。体较小,椭圆形至长卵形,黄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色浅,其余节黑褐色,有时褐色。足黄褐色,胫节基部外侧有深褐色斑,并被黄灰色细毛。鞘翅黄褐色,前翅中央各具1条稍弯的黑纵条纹,但长短个体间有变化。头额区有粗大刻点。额瘤隆起。触角5节较粗短,第1节很长,第2节短小。前胸背板长宽近相等,两侧边向基部收缩,中部两侧有倒“八”字形凹陷。小盾片三角形,几乎无刻点。鞘翅两侧近于平行,翅面稍隆凸,刻点细。
卵:球形,长约0.4mm,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mm,乳白色,头部、臀板黑褐色,胸足3对,褐色。
蛹:裸蛹,乳白色,长3~4mm,腹部末端具向前弯曲的刺钩。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有绞股蓝、大豆、水稻、甜菜、大麻、高粱等。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主要以成虫为害植物叶片、生长点、嫩茎,严重时幼苗被毁。该虫对绞股蓝为害逐年加重,造成大面积幼苗被毁,新出苗植株叶片和嫩茎、芽被啃食一光,全田成片枯死。一般田块发生率10%~20%,严重发生田块为80%~85%,个别达95%以上,已成为绞股蓝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一带年发生3成4代,多以成虫在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为害绞股蓝幼苗。4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入为害盛期。成虫活泼、善跳,有假死性,白天藏匿土缝中,早晨及傍晚为害。成虫卵产在绞股蓝四周土表处,每雌虫产卵200~300粒,卵期7~8天。末龄幼虫在土壤中化蛹,蛹期6~7天,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取食为害,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地时,清除田间四周寄主的秸秆、杂草、残株销毁,减少越冬虫源。
2. 化学防治 翌年2月初翻耕土壤时,撒施毒土处理地下害虫,消灭越冬成虫。在叶甲发生期选择适宜药剂田间喷雾,喷药应仔细周到。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