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茎蜂 Neosyrista similis / 玫瑰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膜翅目 Hymenoptera
茎蜂科 Cephidae
Neosyrist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膜翅目 Hymenoptera
茎蜂科 Cephidae
Neosyrist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北京、河北、新疆、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四川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6~20mm,翅展20~25mm,体黑色,翅茶色,半透明,常有紫色闪光。触角丝状,基节淡黄色,其余黑色,单眼3个,淡黄绿色,复眼前下方各有一长圆形黄斑,上唇两侧黄色,后胸背板后缘中央有1三角形淡黄斑;第1~2腹节背板两侧黄色。第6腹节基部1/2赤褐色,第1腹节的背板外露一部分。腹末尾刺长约1mm,两旁各具1短刺。产卵器呈不规则锯齿状。
卵:扁梨形,稍弯曲,长约1.2mm,宽约0.7mm,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0mm,宽约2mm,乳白色,头部浅黄色,胸部稍隆起,足退化,各体节侧面突出,形成扁平的侧缘,尾端具褐色尾刺1根。
蛹:裸蛹,纺锤形,棕红色,长15~18mm,初蛹体乳白色,复眼棕红色,近羽化时体呈黑色。
卵:扁梨形,稍弯曲,长约1.2mm,宽约0.7mm,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0mm,宽约2mm,乳白色,头部浅黄色,胸部稍隆起,足退化,各体节侧面突出,形成扁平的侧缘,尾端具褐色尾刺1根。
蛹:裸蛹,纺锤形,棕红色,长15~18mm,初蛹体乳白色,复眼棕红色,近羽化时体呈黑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为玫瑰、月季、蔷薇、十姊妹等。主要为害月季、玫瑰的茎干,造成枝条枯萎,影响其生长和开花。此虫主要为害当年从地下萌生的新枝,幼虫钻蛀茎髓取食,致使嫩梢萎蔫,叶片脱落,干枯死亡,玫瑰新枝减少,自然更新缓慢,开花少。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区有虫株率平均为16.5%,萌生的新枝有虫枝率为45%。严重的常从蛀孔处倒折,损失较大。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北京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受害枝条内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为害,4月底幼虫老熟后在枝条内化蛹。5月上中旬柳絮盛飞时,成虫开始羽化、交尾,喜把卵产在当年生枝条嫩梢处,一般每个嫩梢上产1粒卵,该虫尤其喜欢把卵产在从地面新萌生的较粗壮的嫩梢上。5月中下旬,玫瑰、月季盛花期,初孵化幼虫从嫩梢钻进枝条的髓部,把髓部蛀空,造成受害枝条萎蔫、干枯,以后尖端变黑下弯。秋季钻至枝条地下部分或钻进上年生较粗的枝条里作薄茧越冬。在乌鲁木齐和石河子地区以幼虫在玫瑰茎基部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末羽化、交尾、产卵,5月下旬出现幼虫,10月幼虫开始越冬。成虫寿命3~7天。雌虫喜在当年萌生枝条上距梢头5~10cm的叶柄基部下方产卵,平均每枝条产卵2~4粒。卵期5~6天。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茎基部蛀一个长6.5~17.8cm的洞穴入内越冬、化蛹。蛹期平均12天。成虫羽化后在洞穴顶端凹陷处咬一个长圆形、直径2.5~3.0mm的羽化孔,羽化孔距地表5~10cm。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结合玫瑰夏、冬两次修剪整枝,将有虫枝条剪除,集中销毁;5~6月发现萎蔫枝条立即剪除,消灭枝内幼虫。
2. 生物防治 该虫的天敌有金小蜂等幼虫及蛹的寄生蜂,寄生率高达50%左右,注意保护利用。
3. 化学防治 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及卵孵化盛期及时喷施适宜药剂防治。
2. 生物防治 该虫的天敌有金小蜂等幼虫及蛹的寄生蜂,寄生率高达50%左右,注意保护利用。
3. 化学防治 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及卵孵化盛期及时喷施适宜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