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绢野螟 Diaphania pyloalis /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Diaphania
中文俗名
桑螟;青虫;油虫;卷叶虫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台湾、安徽、江西、湖北、广东、贵州植桑区。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10mm,翅展约20mm,体茶褐色,被有白色鳞片,呈绢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白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l条,下方具1白色环形斑,斑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
卵:长约0.7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4mm,头浅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刚毛1~2根。
蛹:长约11.0mm,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以为害桑树为主。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9~10月因该虫为害致桑叶枯黄,给桑叶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损失。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山东1年3~4代,贵州1年3~5代,江苏、浙江、四川1年4~5代,广东顺德1年6~7代,在江西修水1年6~8代,以发生5代为主,世代重叠严重。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卷叶等处越冬。田间各代早批幼虫的为害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5月底、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初、9月中旬,10月下旬全部越冬。广东湛江1年10~11代,台湾10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1年3代区春天化蛹,各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为害重,老熟幼虫于9月下旬~10月上旬越冬;4代区各代幼虫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为害最重。幼虫隐蔽,为害严重。低龄幼虫多集中,在枝条顶部叶片、叶脉分叉处和顶芽中为害,取食下表皮和叶肉,不易被发现,3龄起吐丝卷叶或叠叶居中取食。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梢端叶背,常2~3粒沿叶脉产在一起。卵期28天,幼虫期12~19天,蛹期5~27天。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在晚秋11月底前进行全面清园,彻底清除桑园所有的残叶,并集中销毁,铲除桑园内及四周的杂草,剪去枯枝,降低越冬虫口基数;结合春叶期桑园管理,对夏伐桑树全面进行摘心,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消灭部分隐藏在心叶内的幼虫;适当控制桑园氮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以增强桑树的抗虫能力。
2. 生物防治 桑绢野螟的天敌有10多种,最常见且自然寄生率较高的有桑螟绒茧蜂、守子蜂、菲岛赤眼蜂、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冬季用束草或堆草诱集越冬老熟幼虫,翌年早春将草把放入寄生蜂保护器中,待蜂羽化飞走后处理草把,既减少越冬虫源,又保护利用天敌。
3. 物理防治 成虫羽化期田间安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4. 化学防治 在幼虫2龄末期尚未卷叶前喷施BT等适宜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