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笠圆盾蚧 Quadraspidiotus ulmoides / 杜仲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盾蚧科 Diaspididae
Quadraspidiot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陕江西、广西及浙江等杜仲主产区。
形态描述
雌成虫:体卵圆形,前胸腹部稍宽大,臀板部略小,体长约1mm,宽约0.8mm;腹面较平,背面隆起;体色初期橘红色,后期红褐色;头胸部愈合,头部在虫体腹面嵌入胸部;口器发达,位于前足之间,喙管是体长的2倍以上。足、触角均退化。雌虫背覆灰白色蜡质介壳。雌成虫介壳包括若虫介壳,介壳较厚较硬,壳面有轮纹,分为三轮,直径约1.8mm。雄成虫:体色淡红色。体长约0.7mm,宽约0.3mm。触角丝状,口器退化;前翅膜质透明,翅脉一条,二分叉,翅展约1.3mm;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末有锥状交尾器,长约0.2mm。
卵:长椭圆形,淡红黄色,长约0.12mm,宽约0.07mm。若虫:椭圆形,橙红色,体节不显;口器发达,喙管比体长,尾须1对。进入2龄期,出现两性分化,产生白色蜡质分泌物。雄若虫蜕皮2次变为雄成虫;雌若虫蜕皮3次变为雌成虫。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变色,畸形,萎焉
为害特点
是杜仲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为害杜仲剥皮后再生新皮。在被害的枝干上可见大量密集的灰白色小点,即该虫的介壳。介壳覆盖着虫体,虫体紧贴树皮,并以口器附着树皮,喙管刺入寄主皮层组织,吸取树汁为害。造成受害植株水分含量显著下降,树皮和树叶萎蔫,生长势衰退,降低对其他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容易招致烂皮病菌侵染。介壳虫密集部位,皮层组织受破坏,变为黑褐色,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陕西1年3代,以2龄若虫在树干上越冬。次年春天树体萌动后继续为害,并分泌白色蜡质,介壳增厚扩大。5月中旬出现成虫,交尾产卵。雄成虫的寿命短,交尾后很快死亡。雌成虫产卵于介壳下。雌成虫孕卵期腹部膨大,产卵后瘪缩,死于介壳下,壳内充满卵粒。每雌产卵70粒。卵期12天。5月下旬出现第1代若虫。第1代若虫发生在5月下旬到7月上旬;第2代若虫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第3代(越冬代)若虫发生在9月上旬以后,10月下旬开始越冬。杜仲笠圆盾蚧对杜仲的危害,阴坡多于阳坡,郁闭林多于疏林,纯林多于混交林。该虫主要寄生于杜仲主干剥皮后的再生嫩皮和树皮尚未老化的幼树枝干上。受害严重的枝干,若虫的虫口密度高达960头/cm2,新老介壳重叠,枝干呈现一片灰白色。树皮老化后的植株,害虫只寄生在树皮裂缝处,受害轻微。近距离的传播靠初孵若虫爬行;远距离的传播则靠人为进行的苗木运输,且是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1. 植物检疫 调运苗木,必须履行检疫,不宜将带有蚧虫的苗木出入境。有虫苗木经灭虫处理后,才能造林,防止人为扩散蔓延。
2. 农业防治 在蚧虫发生数量少、面积小的情况下,可进行人工抹除。冬季用石灰液进行树干涂白;结合修剪抚育,剪除虫枝烧毁,这些措施经济有效,还能保护天敌。
3. 生物防治 杜仲笠圆盾蚧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类,如盔唇瓢虫Chilocorus、红点唇瓢虫、双斑唇瓢虫、细缘唇瓢虫。有两种跳小蜂、一种蚜小蜂及一种体形极微小的红蜘蛛等天敌可压低其种群数量,应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4. 化学防治 初孵若虫无介壳,选择内吸性药剂在第1龄若虫发生期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