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双线天蛾 Theretra oldenlandiae / 半夏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天蛾科 Sphingidae
Theret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西、安徽、广西、广东、浙江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25~35mm,翅展65~75mm。体褐绿色,头及胸部两侧有灰白色缘毛,胸部背线灰褐色。两侧有黄白色纵条。腹部有两条银白色的背线,两侧有棕褐色及淡黄褐色纵条。体腹面土黄色。前翅灰褐绿色,翅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条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有数条黑,白色的条纹。中室端有1个黑点。后翅黑褐色,有1条灰黄色横带。
卵:圆形,直径约1.5mm,淡黄绿色,孵化前变黄褐色。
幼虫:共5龄,成熟幼虫体长约58mm,初孵幼虫草绿色,3龄以后大部分变为褐色。胸部两侧各具9个排列整齐的小圆斑,下缘具1黄色纵带。腹部第1~7节腹侧各有深色斜纹,背侧各有l黄色眼状斑。
蛹:体长35~45mm,黄褐色,气门椭圆形,黑色,臀棘末端有分叉状刺1对。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半夏、白薯、芋、黄麻、葡萄和山核桃等。该虫以幼虫取食半夏叶片,严重发生时,半夏受害株率达80%以上,严重影响半夏的生长。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浙江1年4~5代,以蛹在土下越冬。次年5月羽化,8~9月幼虫发生数量最多。第4代幼虫9月下旬以前化蛹,当年可羽化,产生第5代,9月下旬以后化蛹,则以当代蛹越冬。但是,第5代幼虫往往由于气温下降,寄主枯黄而死亡。因此,第5代多为不完全世代。
成虫白天潜伏在阴蔽处,黄昏时开始活动,取食花蜜,趋光性强。成虫羽化后当晚交配。雌雄交配时雄蛾以胸足悬在半夏叶片上,雌蛾倒挂于雄蛾腹末,历时2~3小时。雌蛾交配后2~5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30~60粒。卵散产于半夏叶背面,少数在叶面。一般l片叶只有1粒卵,少数2~5粒。
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并在叶背开始取食叶肉,残留表皮。2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3龄以后从叶缘蚕食,造成大的缺刻。高龄幼虫食量暴增,1头幼虫每天可食半夏苗15株左右。幼虫老熟后,爬下植株,在附近吐丝少许将叶片和土粒卷成蛹室或入土营室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根据幼虫喜栖息在半夏叶面,且高龄幼虫体型较大,易被发现的特性,在幼虫盛发期,结合田间管理或巡回检查,人工捕杀幼虫。
2. 生物防治 该虫的越冬蛹寄生天敌为蚕怖腹寄蝇,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亿活芽孢/g)1000倍液喷雾。
3. 化学防治 于低龄幼虫期,喷施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显著。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