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黏夜蛾 Leucania loreyi / 薏苡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夜蛾科 Noctuidae
粘夜蛾属 Leucania
中文俗名
劳氏黏虫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地区。
形态描述
成虫:翅展约31mm。头、胸、前翅褐色,颈板有2黑线,前翅浅褐色,翅脉间褐色,亚中褶基部1黑纹,中室下角1白点,顶角1内斜线,外线为1列黑点;后翅白色;腹部白色微褐。雄蛾抱器延伸为1长棘。
卵:馒头形,直径约0.6mm,淡黄白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状纹。
幼虫:虫龄6龄。体长17~27mm,黄褐色,体具黑白褐等色的纵线5条。头部黄褐至棕褐色,气门筛淡黄褐色,周围黑色。
蛹:红褐色,尾端有1对向外弯曲叉开的毛刺,其两侧各有1细小弯曲的小刺,小刺基部不明显膨大。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幼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可为害薏苡、多种牧草、玉米、水稻、甘蔗等。以幼虫取食心叶,将叶片吃成小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只剩叶脉,并取食幼茎和嫩梢,影响薏苡的生长。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武汉1年4代,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第2代幼虫在6月下旬,第3代幼虫在8月上旬,第4代幼虫在9月中旬。8月调查,卵期3~4天,幼虫期23~25天,蛹期4~6天。成虫喜花蜜、糖类及酸甜气味,对酸甜物质的趋性强。羽化后3天即可产卵于叶片或叶鞘内面,卵粒数几十到几百粒。幼虫白天潜藏在心叶或叶鞘与茎秆的夹缝中,晚上出来活动为害。幼虫共6龄,l~2龄幼虫取食心叶,将叶片吃成小孔洞,3龄后将叶片吃成缺刻,并排出黑色粪便在叶片上,5~6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时只剩叶脉,并取食幼茎和嫩梢。老熟幼虫在植株根部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对酸甜物质的趋性,在成虫发生时,用糖醋酒液(糖:醋:酒:水= 3:4:1:2)或其他发酵有酸甜味的食物配成诱杀剂,盛于容器内,傍晚开盖,5~7天换诱剂1次进行诱杀,效果较好。
2. 生物防治 白点黏夜蛾幼虫的寄生蜂有棉铃虫齿唇蜂、螟黄足绒茧蜂和黏虫绒茧蜂等,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小蜂。
3. 药剂防治 幼虫严重发生时,可以选用药剂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