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点球象 Cionus tamazo / 玄参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Cion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磐安县大盘镇、盘峰乡、维新乡、深泽乡等玄参主产地。
形态描述
黑点球象
成虫:椭圆球形,雄虫长4~4.5mm,雌虫比雄虫约长0.5mm。体黑色,全身被黄褐色毛,管状喙细而长,长2.5~3mm。鞘翅上均匀分布小白点,前盾片有一明显黑点,前胸背板和后翅尾部白色。
卵:椭圆形,长约1mm。初产近无色,后变黄色,具光泽。
幼虫:初孵幼虫卵形,头部黑色,身体近透明,草绿色,体长约1mm,老熟幼虫体长5~8mm,体红褐色,半透明,黏滑光亮。
蛹:宽椭圆形,长约4mm,外包一层透明膜质蛹壳,头部有黑点,后期蛹颜色逐渐变黑。白斑球象
成虫:椭圆球形,体长约4.0mm,全身被白毛。管状喙黑色,长约1.5mm,向下弯曲。触角膝状,黄褐色,着生于管状喙的近端部,柄节和第1索节明显呈棒状,膨大的端节近长椭圆形,连接紧密,长约0.5mm。前胸背板布满黑色刻点,密被白毛。雄虫小盾片三角形,明显,稍突出,雌虫不明显。鞘翅前1/3及后1/3密被白毛,中间第1列纵沟,后端密被白毛,并延伸到后端。其余有稀疏白毛。胸部腹面也密被白毛且密集刻点,每刻点上生出1根白毛,尾部白毛稍多。
卵:椭圆形,金黄色,长约1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7mm,体黄绿色,黏滑发亮,肉质,呈半透明状。
蛹:椭圆球形,长约3.8mm,外包一层淡黄色半透明膜质蛹壳。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该虫主要以成虫集聚玄参生长点并取食嫩叶、嫩茎为害,造成嫩头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在浙江产区,两种象甲混合发生,其中黑点球象占90%以上。玄参田间虫害率平均为56%。一般植株每嫩头带虫3~16头,减产3~5成。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黑点球象与白斑球象1年1~2代,以成虫在玄参残枝或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成虫于叶片基部或嫩茎内产卵,5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以幼虫取食叶片反面或正面表皮及叶肉为害,大多在叶背取食,只剩下上表皮,或吃穿叶片造成“开天窗”。初孵幼虫食量小,老熟幼虫食量大,粪便黑色。5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幼虫为害高峰期。老熟幼虫大多在叶片正面化蛹,少量在叶背化蛹,化蛹时外包一层球状半透明膜。在室内日平均温度30℃以下,蛹期7~10天。化蛹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蛹一般在夜里或清晨羽化。羽化时,成虫在蛹壳近顶端1/4处咬一圈后顶破爬出。成虫羽化后,如没有及时得到食物,2~3天后死亡。成虫行动迟缓,不善飞翔,在微风下或紧急状态下,可作短距离飞翔,有假死性和群聚性。7月下旬至8月是成虫为害高峰期,前期主要为害玄参嫩头,取食茎叶,造成嫩头枯死;后期为害玄参花器,但对玄参产量影响不大。成虫一般白天交尾。很少当年产卵。极少数成虫当年产卵,一般产于玄参上部茎内或叶柄基部或叶的近基部,对茎叶造成一定的危害,多数被产卵的叶片和嫩茎后期枯死。白斑球象发生期略迟于黑点球象。黑点球象与白斑球象属于专性寄生,只取食玄参新鲜叶片和其他器官,目前没发现为害其他植物。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菌等。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5月中下旬,在田间幼虫盛发期或在7月成虫发生初期使用药剂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