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 / 桑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天牛科 Cerambycidae
Aprion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天牛科 Cerambycidae
Apriona
中文俗名
粒肩天牛;桑褐天牛
分布区域
分布在除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宁夏、西藏之外的省(市、自治区)。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34~56mm,体宽10~16mm。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1条纵沟。触角雌虫略长于体,雄虫超出体长2~3节,从第3节起,每节基部约三分之一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后横沟之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脊线;中央两侧各具1个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状颗粒,占全翅长度的1/4~1/3长,翅端角呈刺状突,雌虫腹末2节下弯,露出翅端。
卵:长椭圆形,长5~7mm,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长圆筒形略扁,长45~60mm,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前胸背板特大,前胸背板骨化区近方形,前部中央突出呈弧形,褐色,凸出,色较深,表面共有4条纵沟,两侧的在侧沟内侧斜伸、较短,中央1对较长而浅。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分界明显。前区散生细毛,后区具深色凿齿状颗粒约30~40个,小腹片褶密布细颗粒。腹部背步突扁圆形,具2横沟,两侧各具1弧形纵沟。
蛹:纺锤形,长约50mm,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3腹节。腹部第1~6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段较尖削,轮生刚毛。
卵:长椭圆形,长5~7mm,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长圆筒形略扁,长45~60mm,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前胸背板特大,前胸背板骨化区近方形,前部中央突出呈弧形,褐色,凸出,色较深,表面共有4条纵沟,两侧的在侧沟内侧斜伸、较短,中央1对较长而浅。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分界明显。前区散生细毛,后区具深色凿齿状颗粒约30~40个,小腹片褶密布细颗粒。腹部背步突扁圆形,具2横沟,两侧各具1弧形纵沟。
蛹:纺锤形,长约50mm,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3腹节。腹部第1~6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段较尖削,轮生刚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桑天牛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成虫都可对寄主造成危害。成虫常在新枝上咬食皮层,成不规则的伤口或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枝干,甚至深入根部,被害桑株往往生长不良或全株枯死,造成桑园缺株。除桑树外,桑天牛还为害桃树、杨树、柳树等各种树木。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广东、台湾、海南1年1代,在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河南(豫南)陕西(关中以南)2年1代,在辽宁、河北2~3年1代。南北各地的成虫发生期也因此存在差异,一般北方地区11月中旬,桑天牛幼虫开始越冬,翌年4月相继活动为害,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羽化不整齐,6~8月为成虫发生期。卵期7~15天,幼虫期24~36个月,蛹期15~30天。
成虫主要在桑树和构树上补充营养以促进卵巢正常发育。成虫白天取食,夜间产卵。卵前期10~15天。喜在2~4年生、直径10~15mm的中部或基部枝条上产卵,先将表皮咬成“U”形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每雌可产卵100~150粒。卵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开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幼虫老熟后,沿蛀道上移,越过1~3个排泄孔,先咬出羽化孔的雏形,向外达树皮边缘,使树皮呈现臃肿或破裂。此后,幼虫又回到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蛀道底70~120mm)作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长40~50mm,宽20~25mm。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
成虫主要在桑树和构树上补充营养以促进卵巢正常发育。成虫白天取食,夜间产卵。卵前期10~15天。喜在2~4年生、直径10~15mm的中部或基部枝条上产卵,先将表皮咬成“U”形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每雌可产卵100~150粒。卵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开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幼虫老熟后,沿蛀道上移,越过1~3个排泄孔,先咬出羽化孔的雏形,向外达树皮边缘,使树皮呈现臃肿或破裂。此后,幼虫又回到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蛀道底70~120mm)作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长40~50mm,宽20~25mm。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桑天牛产卵后会留下较为明显的“U”型刻槽(一般在枝条基部处),用重物敲砸其产卵刻槽可致虫卵和小幼虫死亡,用利器等刮除虫泡也可达到同样效果;桑天牛幼虫有将排泄物从排粪孔排出的习性,幼虫一般在新鲜排粪孔附近,可用凿子将排粪孔孔口凿大,用坚硬的金属钩刺杀幼虫;桑天牛成虫有假死性,可于成虫羽化盛期,在桑树、构树、柘树等补充营养的树上人工振落、捕杀。
2. 物理防治 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青虫菌及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芫菁夜蛾线虫等田间喷雾防治幼虫;保护天敌如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大斑啄木鸟、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在林区适当保留一些枯立木和大树,使其形成异龄林状态,或在中幼林内设置心腐巢木或空心巢木,招引啄木鸟入林;桑树夏伐时,剪取带有桑天牛卵的枝条悬挂桑园,可繁育桑天牛卵寄生蜂。
4. 化学防治 幼虫尚未蛀入木质部前,可选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喷洒枝干及产卵部位,毒杀卵及幼虫;在孵化盛期连续喷药可提高防治效果;对已蛀入树干的幼虫可以采取注射药物、药物堵孔、毒签熏蒸等方法。
2. 物理防治 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青虫菌及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芫菁夜蛾线虫等田间喷雾防治幼虫;保护天敌如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大斑啄木鸟、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在林区适当保留一些枯立木和大树,使其形成异龄林状态,或在中幼林内设置心腐巢木或空心巢木,招引啄木鸟入林;桑树夏伐时,剪取带有桑天牛卵的枝条悬挂桑园,可繁育桑天牛卵寄生蜂。
4. 化学防治 幼虫尚未蛀入木质部前,可选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喷洒枝干及产卵部位,毒杀卵及幼虫;在孵化盛期连续喷药可提高防治效果;对已蛀入树干的幼虫可以采取注射药物、药物堵孔、毒签熏蒸等方法。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