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瘿叶蜂 Pontania bridgmanii (Cameron, 1883)/ 垂柳

科属分类



膜翅目
叶蜂科
中文俗名
柳厚壁叶蜂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幼虫在瘿内危害到九月底至十月初,随叶落地,爬出虫瘿潜入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体长为6mm,翅展为16mm左右。体土黄色,有褐色斑纹,翅脉多为黑色。卵椭圆形,黄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为15mm左右,黄白色,稍弯曲,体表光滑,有背皱,胸足3对,腹足8 对。叶片被虫害在其上形成黄绿色虫瘿,幼虫在虫瘿内生活。

形态照片
  • 垂柳 柳瘿叶蜂[411]©刘赛 2021-05-12
  • 垂柳 柳瘿叶蜂[414]©刘赛 2021-05-12
  • 垂柳 柳瘿叶蜂[416]©刘赛 2021-05-12
  • 垂柳 柳瘿叶蜂[420]©刘赛 2021-05-12
  • 垂柳 柳瘿叶蜂[20997]©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0999]©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01]©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08]©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10]©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17]©徐常青 2024-08-10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畸形
    为害特点

    食叶型害虫,危害各种柳树。柳树一旦受害,受害树冠枝叶背面呈卵豆状疙瘩,幼枝不堪重负下垂发黄。危害路段有害株率为60%,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根周围土壤结茧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中旬为羽化高峰,并在柳叶边缘组织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就地啃食叶肉,使叶的上下表皮间逐渐肿起,叶边出现红褐色小虫瘿。随着取食生长,虫瘿增大加厚,向下鼓起,呈椭圆形、肾形,老树虫瘿最后呈紫褐色。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中午10时至14时为羽化高峰,羽化后几小时后即可进行孤雌生殖。 产卵于柳叶组织内,一处产卵1粒。 卵期7至10天,幼虫孵化后就地啃食叶肉,受害部位逐渐肿起,最后形成“瘤状”虫瘿。

    防治方法

    1、实行树种混交,减少和尽量避免单一树种纯林。

    2、人工防治:幼树生长期,组织动员当地群众,逐树摘除带虫瘿叶片,秋后清除处理落地虫瘿,并焚烧掩埋。

    3、药物防治: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发生严重时,在尽量保障人畜安全情况下,选择适用农药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 垂柳 柳瘿叶蜂[21012]©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13]©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20]©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21021]©徐常青 2024-08-10
  • 垂柳 柳瘿叶蜂[412]©刘赛 2021-05-12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