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篓象 Nassophasis sp. / 铁皮石斛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Nassophasis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Nassophas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目前仅发现分布于云南。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7~14mm,宽2.2~4.5mm,雌虫平均体长略大于雄虫;初羽化成虫红褐色,后慢慢变黑色;喙显著,适度弯曲;触角黑色,着生在喙1/3处,柄节略长于鞭节,鞭节6节,第1节略长于第2节,棒节卵形,顶端淡黄色;复眼黑色、光滑,呈长椭圆形;鞘翅前端最宽,至尾部逐渐变窄;鞘翅上的凹刻点组成多条纵向刻纹;背部有6个淡黄色斑点,前排4个,后排2个,较大,有的象甲不明显;足5节,腿节、胫节为红褐色,其余各节为黑色;腹部末端微露于鞘翅之外;腹部可见腹板5节,雌虫腹基部光滑饱满,雄虫腹基部凹陷。
卵:平均长约1.2mm、宽约0.8mm,初期乳白色,后期呈浅黄色;长椭圆形,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17mm,呈拱形弯曲,体表多皱褶,前端微向腹面弯曲,腹末端扁平,胸足退化,头部红褐色,头盖缝中间明显凹陷;初孵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至黄色。
蛹:长8~16mm,黄色;背板7节,前胸背板呈十字形肉质突起,头管(喙)弯向胸前,翅夹在中足和后足之间,头与喙结合处(喙基端)有3对刚毛,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腹部背面有若干对短小毛突,各足股节与胫节结合处均有1对短小毛突。
卵:平均长约1.2mm、宽约0.8mm,初期乳白色,后期呈浅黄色;长椭圆形,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17mm,呈拱形弯曲,体表多皱褶,前端微向腹面弯曲,腹末端扁平,胸足退化,头部红褐色,头盖缝中间明显凹陷;初孵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至黄色。
蛹:长8~16mm,黄色;背板7节,前胸背板呈十字形肉质突起,头管(喙)弯向胸前,翅夹在中足和后足之间,头与喙结合处(喙基端)有3对刚毛,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腹部背面有若干对短小毛突,各足股节与胫节结合处均有1对短小毛突。
形态照片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4]©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4.jpg!simg)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5]©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5.jpg!simg)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6]©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6.jpg!simg)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是近年来石斛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可将植株茎秆蛀空。被害植株茎秆中通常有1头幼虫,少有2头或2头以上的幼虫。幼虫为害初期石斛植株顶端叶片发黄,后期则导致叶片脱落。成虫亦为害石斛叶片和茎表。成虫在叶片上取食后被害处仅留下叶脉,呈规则的“网状”;在茎秆上取食后被害处呈“坑状”。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云南普洱地区1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3~4月、9~10月中旬为幼虫盛发期,6月、12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羽化后15天左右即可交尾。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室内饲养成虫平均寿命150天,最长寿命210天。温度25℃左右时,卵期7~10天,蛹期15天。从卵发育至成虫约95天。
成虫喜白天活动,午后及黄昏尤为活跃,飞翔力弱,善爬行,喜食嫩叶、嫩茎,常停息在石斛顶部向阳处取食,受惊扰呈假死状或顺着茎秆爬向根系、或较阴暗处躲避。夜间至清晨成虫则在石斛植株根际等隐蔽处潜伏。温度18℃以下时成虫基本不取食亦少活动,当温度达20℃以上时成虫活动性明显增强。阳光特别强烈时成虫在背光处取食。
成虫多在植株顶部交配,喜产卵于嫩茎或有伤口的茎秆中。产卵时成虫在茎秆上用喙钻1个卵粒大小的孔,将卵产于小孔中,随后产卵器末端分泌胶黏性物质封闭小孔。整个产卵过程30分钟左右。1次产卵结束后成虫会再次寻找其他植株产卵,连续产卵2~3粒。卵孵化后幼虫在茎中钻蛀为害,取食茎秆中的肉质部分,留下植物纤维。幼虫在茎秆中蛀食形成隧道,排出的粪便留在隧道中。幼虫老熟后在茎秆中化蛹。蛹外包裹1层茧。羽化时成虫咬破茧和茎秆表皮钻出被害植株。刚羽化的成虫一般停留在附近石斛植株上取食。清晨时取食叶的成虫数量较多,午后、傍晚取食茎的成虫较多,该虫对不同种石斛为害程度有差异。
成虫喜白天活动,午后及黄昏尤为活跃,飞翔力弱,善爬行,喜食嫩叶、嫩茎,常停息在石斛顶部向阳处取食,受惊扰呈假死状或顺着茎秆爬向根系、或较阴暗处躲避。夜间至清晨成虫则在石斛植株根际等隐蔽处潜伏。温度18℃以下时成虫基本不取食亦少活动,当温度达20℃以上时成虫活动性明显增强。阳光特别强烈时成虫在背光处取食。
成虫多在植株顶部交配,喜产卵于嫩茎或有伤口的茎秆中。产卵时成虫在茎秆上用喙钻1个卵粒大小的孔,将卵产于小孔中,随后产卵器末端分泌胶黏性物质封闭小孔。整个产卵过程30分钟左右。1次产卵结束后成虫会再次寻找其他植株产卵,连续产卵2~3粒。卵孵化后幼虫在茎中钻蛀为害,取食茎秆中的肉质部分,留下植物纤维。幼虫在茎秆中蛀食形成隧道,排出的粪便留在隧道中。幼虫老熟后在茎秆中化蛹。蛹外包裹1层茧。羽化时成虫咬破茧和茎秆表皮钻出被害植株。刚羽化的成虫一般停留在附近石斛植株上取食。清晨时取食叶的成虫数量较多,午后、傍晚取食茎的成虫较多,该虫对不同种石斛为害程度有差异。
防治方法
1. 植物检疫 石斛篓象主要通过种苗进入种植基地,种苗栽种前应对种苗的带虫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后及时处理,杜绝带虫种苗进入基地。
2. 农业防治 石斛篓象幼虫为钻蛀性害虫,在幼虫盛发期每隔15天检查幼虫为害症状并及时修剪被害植株;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量较大,盛发期前人工捕捉成虫可有效减少产卵数量,降低虫口基数;12月~次年1月为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高峰期,恰好也是石斛采收的时期。可在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高峰期后及时采收,减少田间卵及幼虫基数。
2. 农业防治 石斛篓象幼虫为钻蛀性害虫,在幼虫盛发期每隔15天检查幼虫为害症状并及时修剪被害植株;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量较大,盛发期前人工捕捉成虫可有效减少产卵数量,降低虫口基数;12月~次年1月为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高峰期,恰好也是石斛采收的时期。可在石斛篓象成虫产卵高峰期后及时采收,减少田间卵及幼虫基数。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4]©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4.jpg!simg)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5]©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5.jpg!simg)
![铁皮石斛 石斛篓象[10346]©徐常青 2016-07-13](https://img.pests.cn/pic/25/2023/10346.jpg!s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