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果蛾 Carposina niponensis / 贴梗海棠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蛀果蛾科 Carposinidae
Carposina
中文俗名
桃小食心虫;桃小实蛾;苹果食心虫;桃蛀虫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山西、陕西、四川、福建、青海、宁夏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雌虫体长7~8mm,翅展16~18mm;雄虫体长5~6mm,翅展13~15mm,全体白灰至灰褐色,复眼红褐色。雌虫唇须较长向前直伸;雄虫唇须较短并向上翘。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近似三角形蓝灰色大斑,近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黄褐或蓝褐斜立的鳞片。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翅缰:雄1根,雌2根。
卵:椭圆形或桶形,初产卵橙红色,渐变深红色,近孵卵顶部显现幼虫黑色头壳,呈黑点状。卵顶部环生2~3圈“Y”状刺毛,卵壳表面具不规则多角形网状刻纹。
幼虫: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腹部色淡,无臀栉,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至深褐色,臀板黄褐或粉红。腹足趾钩单序环10~24个,臀足趾钩9~14个,无臀栉。
蛹:蛹长6.5~8.6mm,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翅、足和触角端部游离,蛹壁光滑无刺。茧分冬、夏两型。冬茧扁圆形,直径约6mm,长2~3mm,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长7.8~13mm,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一端有羽化孔。两种茧外表粘着土砂粒。
形态照片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2]©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3]©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4]©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5]©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6]©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7]©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8]©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59]©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0]©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1]©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2]©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3]©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4]©刘赛 2024-10-27
  • 山里红 桃蛀果蛾[23065]©刘赛 2024-10-27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木瓜、酸枣、山楂等药用植物和果树。幼虫侵入果内,纵横穿孔,并渐蛀入果心,食害种子,果核四周充满虫粪,果肉变质,果实畸形。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下茧内越冬。次年春季幼虫从越冬茧中爬出,在地面再结夏茧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中下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初老熟幼虫开始入土越冬。桃蛀果蛾成虫白天静伏于枝干及叶片等处,夜间活动,无趋光性。成虫寿命平均2.7~3.7天。越冬代单雌平均产卵28粒,第1代为40粒。雌虫产卵于叶背或果实梗洼处,卵期7~8天。初孵幼虫先在果面爬行,以后蛀入果内。1~2天后由蛀孔流出果胶,不久果胶凝固干燥,果胶下可见1黑褐色潜入痕。幼虫蛀果后,一般先在果皮下取食,后渐蛀向果核。幼虫在果内蛀食16天左右,老熟后脱果入土结茧。越冬茧质地紧密,外缀有土粒,夏茧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蛹历期10~11天。桃蛀果蛾发生期、代数及轻重均与当年气候关系密切。春季降雨早,次数多,幼虫则出土早,出土率高。发生以第2代为主,为害重;春季降雨迟,次数少,则幼虫出土迟,出土率低,发生以第1代为主,为害较轻。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冬季或早春,结合松土、除草、深翻,杀死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
    2. 化学防治 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期,在寄主植株下撒施药剂后进行浅锄,杀死越冬后出土幼虫。1~2代幼虫盛孵期,在树冠上喷施BT,杀死初孵幼虫。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