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喙扁蝽 Mezira (Zemira) poriaicola/ 茯苓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扁蝽科 Aradidae
Mezira
中文俗名
茯苓虱
分布区域
茯苓喙扁蝽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省英山县、罗田县,安徽省岳西县及广西全州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身体扁平,长椭圆形,体长9.5~10.5mm,前胸背板宽3.3~3.4mm,腹部阔处宽约4mm。身体除触角末节端半部、胸足跗节为黄褐色外,其余均为暗棕色。体被粗颗粒和稀疏短毛。头部长度与宽度约相等。触角基节粗齿状,眼后有刺状齿,伸达复眼的外缘。前胸背板长度约为宽度的一半,后缘中央明显凹入。前翅膜片棕色,翅脉棕黑色。雄成虫生殖节心形,背面中央纵脊伸达端节的1/3处。雌成虫个体稍大,腹部末端呈三叉丘突状。若虫:成熟若虫体长8~10mm,长椭圆形,头部向前伸达触角第1节末端。喙伸达前胸腹板中央。身体、足、触角均为黄褐色。胸、腹部均被浅褐色的小颗粒。触角4节,复眼大,红色。腹部背面有大小不同的浅褐色网状斑纹60个。排列成6纵列,每纵列斑纹数依次为12、11、7、7、11、12,中间两列斑纹较大;腹部背面两侧各有一纵列近长方形淡褐色斑纹,每一纵列6个;第4腹节背板中央有一较大的棕褐色脐状突起。腹部腹面有大小不同浅褐色网状斑纹42个,排列为6纵行,每纵列斑纹数依次为11、10、5、5、10、11,中间两列斑纹较大;腹部腹面两侧也各有一纵列近长方形淡褐色斑纹,每一纵列6个。
卵:长形,较小,似米粒状,前端略大于后端,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变色,畸形
为害特点
是近年来在茯苓产区危害十分严重的害虫。目前发现的寄主仅为茯苓。该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为害茯苓段木上的茯苓菌丝层及菌核,刺吸其内汁液,受害部位出现变色斑块。受害后的茯苓段木,出苓量减少,茯苓个体变小,畸形苓比例增加;严重时,有虫窖数达65.54%,单窖虫数最高达293头,每窖平均虫数达59头。其发生数量对茯苓产量影响大,当单窖平均虫数为0~50头时,单窖茯苓平均鲜重为2.46kg,当单窖平均虫数为51~100头时,单窖茯苓平均鲜重为1.48kg,产量降低近40%;单窖平均虫数达100头以上时,单窖茯苓鲜重仅为1.01kg,产量降低近58.9%。为害严重时则不易出苓,出现空窖。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湖北1年1~2代,且第2代为局部世代。以第1代成虫和少量第2代若虫群集在茯苓窖段木下面及堆放在茯苓场地的潮湿段木下面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活动、交配,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大量交配产卵,6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7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9~10月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只有部分早羽化的成虫可产卵繁殖第2代,第1代其他成虫当年均不再繁殖下一代。第2代若虫于当年不易发育到成虫。茯苓喙扁蝽第1代成虫从7月中旬羽化后,一直到第2年8月中旬才全部死亡。成虫需补充营养后才能正常交配和产卵。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每次交配时间可持续2~3天。交配后1天即可产卵,但多数在第2天开始产卵。卵散产或聚产,一般产于茯苓菌核表皮内或表皮缝隙处。单雌产卵量为40~60粒。卵历期14~16天,卵孵化率高达100%。2龄若虫喜栖息在成虫及高龄若虫体背上。
成虫、若虫具有假死性,喜阴湿畏光。发生为害轻重,与降水、虫源、播期、覆土管理等有关。一般干旱年份,茯苓喙扁蝽发生较轻;越冬虫源数量大的地区及重茬地,茯苓受害较重;早接种的茯苓,茯苓喙扁蝽侵入早。越冬成虫、若虫的死亡率与环境的湿度关系很大,若越冬环境潮湿,一般很少死亡;但若越冬环境干燥,越冬成虫、若虫死亡率可高达32%。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避免重茬接种茯苓;茯苓接种后,窖上面覆盖3cm沙土层,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出现裂缝,可有效防治茯苓喙扁蝽为害;茯苓收获后,及时清除段木上的成虫及若虫,是减少来年虫源,防治茯苓喙扁蝽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物理防治 采用纱网片阻隔法,将窗纱制成长90cm、宽55cm的纱网片,盖于茯苓窖口,防虫效果达100%。一个纱网片可使用多年,对害虫预防效果持久。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