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 孩儿参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叩甲科 Elateridae
Pleonomus
中文俗名
节节虫;钢丝虫;铁丝虫;土蚰蜒;芨芨虫
分布区域
沟金针虫是中亚大陆的特有种类。在我国南至长江流域沿岸,北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北京、辽宁丹东,西至陇中东部和陇东南部,东至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描述
成虫:雌虫体长14~17mm,体宽4~5mm,体较扁;雄虫体长14~18mm,体宽约3.5mm,体形细长。雌虫体深褐色,体及鞘翅密生金黄色细毛。头扁平,头顶呈三角形洼凹,密生明显刻点;触角深褐色,略呈锯齿状,11节,长约前胸的2倍。前胸背板发达,前窄后宽,宽大于长,向背面呈半球形隆起,在正中部有极细小的纵沟,后缘角稍向后方突出。雄虫体细长,触角12节,丝状,长可达鞘翅末端,足细长。
卵:乳白色,椭圆形,长约0.7mm,宽约0.6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体宽约4mm。金黄色,宽而略扁平。体表被有黄色细毛。头部黄褐色,扁平,上唇退化,其前缘呈锯齿状突起。
蛹:纺锤形。蛹初期体淡绿色,后渐变为深色。
形态照片
  •  沟金针虫[18115]©徐秀德 2023-11-19
  •  沟金针虫[18116]©徐秀德 2023-11-19
  •  沟金针虫[18117]©徐秀德 2023-11-19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萎焉
    为害特点
    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为害太子参、丹参、西洋参、白及、人参、菊花等药用植物外,还为害麦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多种植物的根。该虫以幼虫啃食植物根茎,致使幼根茎成小孔,出现死苗、缺苗和块茎腐烂。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15~40cm深土中越冬,最深可达100cm。越冬成虫在春季10cm深处土温升至10℃时开始出土活动,10cm深处土温平均达10℃~15℃时是活动盛期。
    成虫白天多潜伏在地表土缝中、土块下或植物根丛中。黄昏后出土在地面上活动并交配、产卵,黎明前潜回土中。雄虫出土迅速、活跃,具有趋光性,飞翔力较强。雌虫行动迟缓,不宜飞翔,只在地面爬行,有假死性,无趋光性。幼虫期全部在土中,随季节变化而上下迁移为害。沟金针虫有夏眠习性。从5月下旬开始,中下层虫量逐月增多,到7~8月进入夏眠盛期,在表层栖息活动的幼虫绝大部分为小型或中型偏小的幼虫。进入夏眠期,中大型幼虫首先停止取食,逐步潜入土壤中下层,最深达35~39cm。
    防治方法
    金针虫为典型的“K-对策”地下害虫,对其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治理”的防控策略。
    1. 农业防治 在播种前或封冻前,深耕细耙,将土中的蛹、休眠幼虫或越冬成虫翻至地表,致使其死亡;施用腐熟有机肥,避免招引金针虫和其他趋粪地下害虫;合理轮作,春季适时灌水,杀死土中的金针虫幼虫。
    2. 生物防治 田间施用绿僵菌和苏云金杆菌,使金针虫感染致死。
    3. 物理防治 利用金针虫成虫的趋光性,于成虫发生盛期,在田间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4. 化学防治 播种前,将药剂、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将拌湿的种子堆闷2~3小时,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拌细土,制成毒土,在耕地时撒施在土壤内或播种沟内;用药剂顺垄或逐株灌根。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