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蛱蝶 Melitaea mandschurlca / 地黄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蛱蝶科 Nymphalidae
Melitae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蛱蝶科 Nymphalidae
Melitae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东北各省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20mm,翅展约50mm左右。翅橙色,前翅前缘有1黑色边,沿外缘有l黑带,缘毛白色,翅面缀有黑色斑纹,其中沿翅外缘和中室外的两横列最为明显,反面黄褐色,外半部有稀疏的黑点。后翅除翅缘外,斑点多不明显,反面橙黄色,翅基部、中部和外缘有3条黄色宽横带,带上有呈弧形横列的黑点,排列较整齐。
卵:半球形。顶部卵孔周周有l圈花纹,从花纹边缘向下,整个卵壳布有30余条纵脊。初产时灰绿色。孵化前顶部色泽变深。
幼虫:共5龄,成熟幼虫长约30mm。头部土黄色,颅顶两侧有半圆形大黑斑两个,上有数个白色突起,并有稀疏黑色长毛,单眼区黑色。体灰白色,背线黑色,两侧有细碎黑色斑纹,共同组成1条宽带。亚背线、气门上线间也有黑色宽带。胴部每节有枝刺11个。枝刺基部和毛片土黄色,端部灰白色,刺黑色,分别着生在各体节的背中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基线的位置上,以背线和基线上的刺最小。
蛹:体长约16.5mm,头顶两复眼间有l排4个黑褐色斑点。复眼乳白色,有半环形黑褐色宽边。触角乳白色,其上有l系列黑褐色圆形和三角形斑。胸部和翅芽乳白色,腹部乳白稍带黄绿色,全体布满黑褐色和深黄色斑纹,胸腹部背面和腹面各呈4条杂色带。
卵:半球形。顶部卵孔周周有l圈花纹,从花纹边缘向下,整个卵壳布有30余条纵脊。初产时灰绿色。孵化前顶部色泽变深。
幼虫:共5龄,成熟幼虫长约30mm。头部土黄色,颅顶两侧有半圆形大黑斑两个,上有数个白色突起,并有稀疏黑色长毛,单眼区黑色。体灰白色,背线黑色,两侧有细碎黑色斑纹,共同组成1条宽带。亚背线、气门上线间也有黑色宽带。胴部每节有枝刺11个。枝刺基部和毛片土黄色,端部灰白色,刺黑色,分别着生在各体节的背中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基线的位置上,以背线和基线上的刺最小。
蛹:体长约16.5mm,头顶两复眼间有l排4个黑褐色斑点。复眼乳白色,有半环形黑褐色宽边。触角乳白色,其上有l系列黑褐色圆形和三角形斑。胸部和翅芽乳白色,腹部乳白稍带黄绿色,全体布满黑褐色和深黄色斑纹,胸腹部背面和腹面各呈4条杂色带。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有地黄、紫草等药用植物。该虫以幼虫取食地黄叶片,猖獗发生年份能将整株叶片全部吃光,严重影响植株生长。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河北地区1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黄枯叶下或附近杂草中越冬,越冬幼虫多靠近地表。次年4~5月,地黄出苗展叶后,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因越冬幼虫发育阶段不同,越冬生境冷暖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世代严重重叠。越冬幼虫于6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繁殖后代。第1代成虫发生期在7~8月,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为害,并以当代幼虫越冬。
成虫白天在田间飞,取食花蜜,交配产卵。卵多聚集在一起。初孵幼虫群聚取食,将叶片吃成大小缺刻和孔洞。据室外饲养观察,幼虫各龄期为5~8天。幼虫老熟后将腹部末端黏于寄主叶背,体躯倒悬化蛹。
成虫白天在田间飞,取食花蜜,交配产卵。卵多聚集在一起。初孵幼虫群聚取食,将叶片吃成大小缺刻和孔洞。据室外饲养观察,幼虫各龄期为5~8天。幼虫老熟后将腹部末端黏于寄主叶背,体躯倒悬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秋季地黄收获后,及时清除残叶,并进行翻耕,可消灭越冬幼虫;生长季节可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摘除卵和捕杀幼虫。
2. 化学防治 于幼虫发生盛期,喷施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显著。
2. 化学防治 于幼虫发生盛期,喷施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显著。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