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缘蝽 Acanthocoris scaber / 颠茄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缘蝽科 Coreidae
瘤缘蝽属 Acanthocor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1~13.5mm,体宽4~5.1mm,深褐色,密被短刚毛及粗细不一的颗粒;头较小,触角第2节最长,第4节最短,各节刚毛较粗硬;复眼黑色,喙黄褐色;前胸背板后侧具大小不一的齿,后半段齿粗大,尖端略向后指,后侧缘齿稀小,前胸背板散生显著的瘤突,侧角向后斜伸,尖而不锐;前翅外缘基半段毛瘤显著,排成纵行,膜质部黑褐,基部内角黑色,中区隐约可见数枚黑点;胸部臭腺孔上下缘呈片状突起;各足胫节基部有1黄白色半环圈,后足腿节膨大,内侧端半段具3刺,外侧顶端具1粗刺;腹背橘黄色,侧缘各节基部黄色,体下稍带棕色,密被棕黄色绒毛,尤以胸部更甚,腹面侧缘具黄白色斑。
卵:长约1.5mm,宽约1mm;近椭圆形,有棱边和金属光泽,初产时棕黄色,孵化前变为棕褐色。形状不规则,卵粒排列稀疏且均匀。若虫:共5龄。1龄体长2~2.2mm,宽0.8~1mm,体扁,形若蚁,头背面灰白色;触角黑褐,被较多的白或褐色刚毛及毛瘤;复眼红色;喙第1节及第2节基部白色,其余各节黑色;胸背灰黑,中线白色,胸侧及足红棕色,足被白或褐色刚毛及毛瘤,各足腿节末端白色,具1黑刺;腹部绿或黄绿色,毛瘤及刚毛较多,背面毛瘤横列成行,有细横纹;腹背4~5及5~6节间各有1黄色大瘤突,其上各生臭腺孔1对。2龄体长2.6~3mm,宽约1mm,密被白色细毛、毛瘤及刺,触角、喙、足初蜕皮时为红棕色,后变棕黑,复眼暗红色;胸背侧缘延展呈片状,白色,上翘,末端具刺;腹背大瘤突棕黑色。4龄体长6~7mm,宽2~3mm,褐色,密被白色细毛,尤以背面更多;有棕色小圆斑,以腹面更密而清楚;头基半部黑褐,胸背侧缘白边更宽,前胸前缘白色,翅芽伸达第1腹节;腹侧缘各节后缘有1褐色点斑。5龄体长8~9mm,宽3~4mm,全体密被黄色细绒毛,从头至腹末纵贯1白色细线,触角黑褐,前胸背板前缘及侧缘黄白色,翅芽伸达第3腹节,足黑褐,腿节膨大,具刺和颗粒,外侧顶端具1粗刺,胫节基部两侧有1黄斑;腹部黄褐色,胸部背面、腹部背面第3~4节及第4~5节间黑褐色,侧接缘各节具刺。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萎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颠茄、辣椒、马铃薯、番茄、茄子、蚕豆、蕹菜、瓜类等蔬菜。瘤缘蝽以成虫、若虫群集或分散于寄主作物的地上绿色部分,包括茎秆、嫩梢、叶柄、叶片、花梗、果实上刺吸为害,以嫩梢、嫩叶与花梗等部位受害较重。果实受害局部变褐、畸形;叶片卷曲、缩小、失绿;刺吸部位有变色斑点,严重时造成落花落叶,整株出现秃头现象,甚至整株、成片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2代,以成虫在土缝、砖缝、石块及枯枝落叶下越冬。第1代发生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2代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为害产卵至6月中旬。成虫无趋光性,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喜群聚栖息在颠茄枝条上,瘤缘蝽整天可集中于植株中上部幼嫩叶片、叶柄、果柄、枝条上吸食汁液,在一根枝条上可以群聚数十头成虫和若虫。成虫受惊后立即坠落,同时由臭腺孔释放有刺激性气味的腺液。雌雄虫多次交配,时间多在11~20时进行。交配后第2天便可产卵,卵多产在颠茄草上部完全展开的叶片正面靠近叶尖处。卵块产,每块卵有几粒至几十粒不等,一般15~30粒,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98~611粒。在室温条件下,卵期为12~17天。卵多在中午以前孵化,初孵若虫先在卵壳附近静息,数十分钟后群集于叶背主脉附近取食,受惊后迅速散开。成虫寿命短者3~4天,长者40~50天,越冬代长达100多天,雌虫寿命长于雄虫。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结合农事活动,清除枯枝、落叶及田边杂草,恶化瘤缘蝽发生及越冬环境,减轻为害;摘除着卵的颠茄草叶片,带到田外杀灭,减少虫口基数;在瘤缘蝽成虫和若虫发生期,利用其群聚性和假死性,将其振落于装有适量洗衣粉稀释液的盆内,带出颠茄草田杀灭,效果明显。
2. 生物防治 瘤缘蝽的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 Sundeval和三突花蟹蛛Misumenopos tricuspidatus (Fabricius)等,注意保护和利用。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