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粉蚧 Pseudococcus comstocki / 五味子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粉蚧属 Pseudococcus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粉蚧属 Pseudococc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雌成虫椭圆形,较扁平,体长3~5mm,粉红色,体被白色蜡粉,体缘具17对白色蜡刺,腹部末端1对几乎与体长相等。触角多为8节。腹裂1个,较大,椭圆形。肛环具6根肛环刺。臀瓣发达,其顶端生有1根臀瓣刺和几根长毛。多孔腺分布在虫体背、腹两面。刺孔群17对,体毛数量很多,分布在虫体背腹两面,沿背中线及其附近的体毛稍长。雄成虫体紫褐色,体长约1mm,翅展约2mm,翅1对,透明。卵椭圆形,浅橙黄色,卵囊白色絮状。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色。蛹淡紫色,长约1.2mm。
形态照片
![五味子 康氏粉蚧[19012]©傅俊范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12.jpg!simg)
![五味子 康氏粉蚧[19013]©傅俊范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13.jpg!simg)
![西洋参 康氏粉蚧[15731]©丁万隆 2023-08-20](https://img.pests.cn/pic/33/2023/15731.jpg!simg)
![西洋参 康氏粉蚧[15732]©丁万隆 2023-08-20](https://img.pests.cn/pic/33/2023/15732.jpg!simg)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变色,畸形
为害特点
此外,已经发现桑白蚧、吹绵蚧和沙里院球蚧等也可为害五味子。康氏粉蚧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式口器吸食树体汁液,常造成五味子嫩枝和根部肿胀,并被有白色蜡粉。成虫和若虫多聚集在幼芽、嫩叶和嫩枝上为害。五味子年龄越长为害越重。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辽宁1年3代,以卵囊在树干及枝条的缝隙或石缝土块处越冬,翌春枝条发芽时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若虫发育期雌虫为35~50天,雄虫为25~37天。雄若虫化蛹于白色长形的茧中,雌成虫分泌大量棉絮状腊质卵囊,卵产在卵囊中,每头雌成虫可产卵200~400粒。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采用硬毛刷刮刷越冬卵,重的剪掉带介壳虫枝条集中深埋或烧毁。早春萌芽前喷施5%的柴油乳剂或波美3°~5°的石硫合剂。
2. 化学防治 介壳虫较难防治,5月中下旬根据发生情况每隔10~15天喷1次化学药剂。可选适宜药剂+有机硅高渗透剂(氮酮),喷枝叶、土表或者灌根。在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形成介壳之前喷施药剂防治。
2. 化学防治 介壳虫较难防治,5月中下旬根据发生情况每隔10~15天喷1次化学药剂。可选适宜药剂+有机硅高渗透剂(氮酮),喷枝叶、土表或者灌根。在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形成介壳之前喷施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
![五味子 康氏粉蚧[19012]©傅俊范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12.jpg!simg)
![五味子 康氏粉蚧[19013]©傅俊范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13.jpg!s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