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组照片
集群编号:
版权所有©严禁批量下图、非法去水印!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是否可信:
图片描述:
图片标签:
图片类型:田间
版权信息:CC-BY-NC
为害症状:
是否可信:
图片描述:
图片标签:
图片类型:田间
版权信息:CC-BY-NC
成虫:雌蛾体长10~14mm,翅展35~40mm;雄蛾体略小,体长约11mm,翅展30~32mm。头部淡黄色,触角线状、黑色,复眼黑色。胸部黄色,被有黑色横条纹。腹部6节,基部各节背面有黑色横条纹。翅膜质,前翅浅硫黄色,近基部有2个黑斑,内横线黑色,不连续,在径脉与臀脉处断开,外横线倾斜宽大不伸到翅内缘,中线宽大,在翅前缘及后角扩展,翅外域有蓝黑宽条纹。后翅外边缘有蓝黑色宽带,外缘线黑色,具绒毛,其余部分白色半透明。雄蛾腹部细长,黄色,末端尖,丛生黄色长毛。雌蛾腹部较粗壮,橘黄色,末端钝,环绕生殖孔有黑色短丛毛。
卵:扁圆形,直径约0.8mm,表面光滑。初产的卵为乳白色,之后逐渐变为黄色、红色,接近孵化前为黑色。呈块状,卵粒紧粘呈鱼鳞状排列。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2~1.5mm,头部黑色,体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5~28mm,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体黄绿色,两侧有明显黑斑。气门椭圆形、褐色,胸、腹部气门上方各有1个长方形黑斑,与腹部第1~8节亚背线上每节的两个近圆形的黑斑排列成“品”字形。中胸、后胸在亚背线上有1对括弧形黑斑,第9腹节背部1黑斑多呈凹形。腹足4对,臀足1对,趾沟三序外侧缺环。
蛹:被蛹,长13~14mm。圆筒形至椭圆形,光滑。初期为淡黄色,后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色。复眼及上颚尖端黑色,触角向后。前翅包被达腹部第5节末,接近羽化时清晰可见灰白相间条纹。腹末端着生2对细短的钩状臀刺。茧:椭圆形,系老熟幼虫所吐丝质与土壤缀成,黑褐色(与做蛹室的泥土和材料颜色相关),薄而松。顶端常有1小孔,仅用一大块土粒与丝质黏附,为成虫羽化时的出口。
卵:扁圆形,直径约0.8mm,表面光滑。初产的卵为乳白色,之后逐渐变为黄色、红色,接近孵化前为黑色。呈块状,卵粒紧粘呈鱼鳞状排列。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2~1.5mm,头部黑色,体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5~28mm,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体黄绿色,两侧有明显黑斑。气门椭圆形、褐色,胸、腹部气门上方各有1个长方形黑斑,与腹部第1~8节亚背线上每节的两个近圆形的黑斑排列成“品”字形。中胸、后胸在亚背线上有1对括弧形黑斑,第9腹节背部1黑斑多呈凹形。腹足4对,臀足1对,趾沟三序外侧缺环。
蛹:被蛹,长13~14mm。圆筒形至椭圆形,光滑。初期为淡黄色,后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色。复眼及上颚尖端黑色,触角向后。前翅包被达腹部第5节末,接近羽化时清晰可见灰白相间条纹。腹末端着生2对细短的钩状臀刺。茧:椭圆形,系老熟幼虫所吐丝质与土壤缀成,黑褐色(与做蛹室的泥土和材料颜色相关),薄而松。顶端常有1小孔,仅用一大块土粒与丝质黏附,为成虫羽化时的出口。
是近几年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前发现仅为害白木香。发生严重时,被害株率高达90%以上。该虫以幼虫群集咬食白木香叶片,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的特点。单株虫口数量从几百头到上千头。由于虫口密度大,生长速度快,数天内便可把被害树叶片全部吃光,甚至树干及枝条皮层也被啃食,造成白木香林光秃无叶,严重时整株死亡,影响结香和沉香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