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组照片
集群编号:
版权所有©严禁批量下图、非法去水印!
刘赛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拍摄时间:2016-06-26
上传时间:2022-12-26 18:30:21
像素:3216 × 2136
大小:2.6 MB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是否可信:
图片描述:
图片标签:
图片类型:田间
版权信息:CC-BY-NC

夏孢子球形或近球形,色淡,表面有小刺,直径18~28μm。夏孢子发生于甘草叶背面,孢子堆紧密,单胞,圆形,有柄不明显,1~2个芽孔,表面有突瘤,颜色淡褐色。冬孢子发生于甘草叶背面,孢子堆之间疏松,冬孢子单胞,大小18~30μm×4~20μm,圆形近椭圆,有短柄很明显,易脱落。担孢子由担子产生,担子有隔,担子末端侧面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性子器产生于甘草叶背面,圆形,埋于表皮细胞下,受精丝管状,伸出表皮并分泌蜜露,最终黏结成喙状,性子器初为无色后变为棕红色,性孢子椭圆形,无色。锈孢子发生于性子器群中,圆形,成串。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春季幼苗出土后即在叶片背面生圆形、灰白色小疱斑,后表面破裂呈黄褐色粉堆,为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发病后期整株叶片全部被夏孢子堆覆盖,致使植株地上部死亡,茎基部与根或茎连接处韧皮组织增生,潜伏芽萌动,植株表现为丛生、矮化。夏孢子再侵染后,叶片两面散生黑褐色冬孢子堆,并散出黑褐色冬孢子粉末。该病是栽培甘草的主要病害,遍布各甘草主产区,是影响密植的主要因素。